屿头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福建惠安洛阳镇屿头村屿头村位福建惠安洛阳镇东南部,辖屿头、海尾、埭仔等3个自然村,北依福厦公路国道324线,西南临洛阳江,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个风景秀丽,物丰地的自然村。全村797户,总人口3277人,旅居海外侨胞8000多人,是名闻闽南的著名侨乡,被誉为"东南明珠",她以其特有的菲港澳台人文优势,蜚声海内外.

远在明朝宣德年间,屿头杨氏祖先自北迁徙至南,定居屿头村,就以艰苦创业,重建家园,勇于开拓精神衍繁后代.,为了改变山河,屿头人与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一系列艰难改造,围海造田,筑堤凿溪,拓荒育林,修建码头……浴血奋斗,历尽千辛万苦,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辉煌壮丽的历史诗篇,并激励着屿头村的后代子孙,秉承先祖的千秋伟业遗志,为了创造更加美好幸福富裕的屿头新侨乡而奋斗。

屿头村民风淳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人材济济,人文荟粹,明清封建时代,知书达礼,重教化愚,文风蔚然,从科举进入仕途,为国效力,为民牟利的封建士大夫为数不少,他们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同亲和道德风范,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士大夫群体,尊重和恪守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的伦理道德风范. 他们遵循祖先的"正其谊不某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公忠为国,清白传家"立身处世座右铭,先后涌现不少舍身取义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英才人杰和为社会造福的仁人志士,先祖们的可歌可敬功名业绩,理应手到后代人的钦佩名垂青史.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教兴国",屿头人学知识,重科学受到尊重,屿头中小学更是闽南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流的教师员工,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多功能教育设施,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出有用人才.这群为了教甚多的精英学子,有的执教于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的受聘于高尖端科技,有的赴欧美讲学,有的带领研究生、硕士生,有的致力于著书立说.....这群科技界,学术界,文化界,企业界等领域的精英人材,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勤奋的工作着,无私的奉献,他们是屿头人引为自豪的楷模.

屿头人自古以来就有往来海外拓展的历史,起踪迹遍步东南亚各国,如上问所述,旅居海外华侨华裔达8000人之多.他们虽然融入异国的社会生活,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朔根寻源,寻根问祖,爱国爱乡,为了屿头侨乡的经济建设,教育,公益等诸多事业建树颇多,贡献巨大.在这群人数众多的海外侨亲中,产生了一批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爱乡英杰和著名侨领,他们之中有审时度势,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努力推动菲华关系决策向友好方向转变,为中菲两国友谊作出重大贡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多次接见的著名侨领前菲律宾华商联总会理事长杨海章;有南洋创业丰功播四海,心忧为民造福富梓里,捐巨资兴学建校, 组织教育基金会,投资建厂办企业,为家乡创造财富,让故乡人们早日奔小康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杨子华,杨万年等诸多侨亲。

2、福建省漳浦县沙西镇屿头村屿头村位于沙西镇东南部,北邻枋林村,东邻高林村,西邻河 村,南临东山湾海域。省道漳东线公路及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北通过。

政区沿革

清代为屿前保。民国时期属屿头乡的屿头、东平2保。新中国初期属十二区的屿头乡。1955年12月撤销十二区,屿头改属杜浔区。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的屿头大队,1961年属沙西公社,今为沙西镇屿头村。屿头村原分为东平、西平、下墩3社(自然村),随着社区的扩建,现东平、西平、下墩村舍已连成一片,称屿头,为一个行政村,全村1180户,4850人,其中,西平796户,3310人;东平358户,1412人;下墩26户,128人。

姓氏源流

西平,陈姓。开基祖万宗,是蓬山陈姓始祖君赐的次子,开基于明初,清乾隆元年建祖祠“维则堂”。源流详见《蓬山村》一节。

东平,郑姓。其祖于明初自旧镇霞屿前来开基,祖祠“笃亲堂”。

下墩,吴姓。其祖来自县城西南郊的京里村,开基时间约在清康熙十八年沿海“复界”以后。有祖祠“燕怡堂”,年久失修,已坍废。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屿头村经济以渔业为主,农业为副,浅海滩涂甚广阔。有耕地1915亩,其中水田1245亩,农地670亩,主要种水稻、番薯、花生、蔬菜等。村民向来有“讨小海”习惯,即趁退潮时到浅海滩涂上捕捉鱼、虾、贝类。 近年来发展养殖业 ,围垦鱼、虾、 虫 寻池近千亩,主要养殖 虫 寻、蛏、花蛤、白鳗及其他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沙西“红 虫 寻”屿头占一大份额。“讨小海”捕获的鱼类有跳跳鱼、章鱼、小青鱼、血鳗、 虫 寻、鲎等。捕获的青蟹可养成红 虫 寻。另外,海 虫 间资源丰富,也是一大宗贝类海产品。

自明清以来,屿头村形成一个海产集散的墟市,当鱼贩成为一种行业。近来,许多村民将水产生意做到厦门,在开元区打铁街形成“屿头人海产生意一条街”。外出经商、打工有150多人,以深圳、南京、厦门为多,其中有创业获得很大成功者。

随着经济好转,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2年架设输电线路,家用电器逐年增加,现电视机普及率80%左右,电话机普及率90%左右,手提电话700多支左右,摩托车700辆左右。大部分村民建新房。一部分村民建楼房。约850户有使用液化气。

屿头小学创办于1948年,利用祖祠为校舍。解放后建新校舍,校园面积7773平方米,建筑面积1536平方米。现设22班级,学生693人,教师25人。

1998年,村集资30多万元建自来水设备,大多数住户饮用自来水。同年,成立老年人协会活动中心,机构甚为健全,日日活动甚为正常。

2001年集资100多万元建东环村路,宽8米,长1635米,为水泥路面;今又建西环村路,宽10米,长1000米,路基路坯已建成,将于近期建成。

民营企业有晨光纸塑有限公司,为沙西镇纳税大户。

名胜古迹

屿头堡,建于清代,绕村一周,现存部分墙体。 古代人物 郑守德,嘉靖十六年举人,选授翰林院待诏,供事裕邸,升礼部主事。

吴戴有,清康熙年间,任广东龙门都司,署吴川营游击。

新中国人物

陈坤盛,佛昙公社社长。

陈桂味,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

郑联仲,漳浦县总工会副主席,县科协副主席。

陈番喜,沙西镇武装部长。

陈木枞,漳浦县水产局副局长。

陈捍南,漳浦县环保局副局长。

陈泗杰,杜浔镇党委宣委。

陈水利,漳浦二中校长。

陈天水,莆田消防支队参谋长。

陈文贵,漳州市港口管理局副局长。

陈 峰,国家海洋局厦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陈春永,福建医大附一医院骨科主治医生。

陈碧珍,漳州师范学院教师。

陈得利,中学高级教师。

陈惠莲,副主任医师。

郑旺德,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创办德发冷气工程公司。

郑 东,民营企业家,漳浦晨光纸塑品有限公司经理。

陈建利,民营企业家,在南京市和安徽淮北市创办餐饮酒家,为总经理。

陈雄辉,1991年被省评为“见义勇为十大勇士”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