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渡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小巷渡者

篇名:《小巷渡者》

选自:《续古文观止·卷一》

作者:王文濡

古代原文《小巷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巷欲入蛟州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近道。 天下之以躁急败,穷暮而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本文译文庚寅年冬,我从小路想进入蛟州城,命令小书童用木简捆书跟从着我。这时夕阳下山,傍晚的烟绕着树,望了望离城有两里多路。我于是问渡船人:“还能赶上南门开吗?”渡船人仔细看了看小书童很久,回答道:“慢慢得走,门还开着;快快得走,那么门就关了。”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因此很生气。快走到一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绳子断了,哭着没立刻起来。整理捆好书,但南门已上锁。我豁然开朗,想渡船人浅近的道理。天底下因急躁失败,昏天黑地而没有到目的地的人,大概就是像这样的吧!

作者简介王文濡(1867-1935),原名王承治,字均卿,别号学界闲民、天壤王郎、吴门老均、新旧废物等,室名辛臼簃,祖籍安徽省广德县人,其先祖迁籍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幼失怙、家贫、好学。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秀才,次年补博士弟子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鸿文书局,乐群书局及国学扶轮社编辑、总编辑。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家。

晚清时期,;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秀才,时方16岁,次年即补博士弟子员。精于诗、古文辞,秉性刚直,疾恶如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临朝训政。遂与数友因拥护维新,伏阙上书,内多指斥之语,触怒慈禧太后,诏令浙抚刘澍堂查办,祸几不测,乃遁迹深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镇绅李维奎为提倡新学,创办明理学社,于蛤巴弄,学制为高等小学,邀其主持校务,兼授浔溪书院,徐一冰、沈伯经、王建民等为其学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上海出版界之聘离浔赴申,历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是大变革时代中一个“半新半旧、不新不旧”的人物,所编辑的《香艳丛书》因为立足于传统的广义文学观,收入文章样式与内容均相当丰富。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1909年11月参加柳业子等创办的“南社”,著文抨击时政,鼓吹革命。发起重修镇内马家港河西长生桥北堍的明朝进士黄九烟的坟墓,并在墓上盖一亭,取名“夕阳亭”。历任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鸿文书局,乐群书局及国学扶轮社编辑、总编,以主大东书局编辑所为时最长。与同乡张萼荪(张廷华)编印新式教科书,颇受各校欢迎采用,风行一时。在整理国学方面,主编而由王懋、沈伯经等分别注释的历代诗文评注读本,对普及国学起到推动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晚年移居苏州,购地吴中北寺塔东石塘湾,鸠工建屋,并辟场圃,筑室名为之“辛臼簃”,无非自谓“半新半旧不新不旧不合时尚”而已,专事著述,并撰了许多楹联悬于室中。1935年春应镇绅庞元济(字莱臣)之坚邀,在南浔镇东大街庞氏住宅内创办私立南浔国学讲习社,擘划筹建。一生从事文学编辑事业,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著述颇多。

1935年夏因病在吴兴县南浔镇逝世,终年68岁。著有《国朝文汇》200卷。此外增补《浮生六记》中的《中山纪历》与《养生纪道》两篇,使成足本。尚有《明清八大家文钞》、《古今说部丛书》245种、《说库》233种、《对联大全》等传世。

相关注解⑴庚寅: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

⑵蛟州:今浙江省镇海县城,由近处蛟龙山而得名。

⑶小奚:小书童。

⑷阖:关门。

⑸牡下:指上锁。

⑹从:跟从。

⑺徐:慢慢的。

(8)木简:木板

(9)熟视:仔细看

(10)扑:跌倒

(11)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文章寓意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否则就是“欲速则不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