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

曾用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
学院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安徽省具有较长本科办学历史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81年获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名次。2009年新增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现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校园依山而建,芳草茵茵,花木扶疏,景色怡人,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被安徽省建设厅首批授予“安徽省园林式单位”称号。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建筑面积46.26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52万册,电子文献折合总量103万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各类教室和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满足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65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42人。有“双聘”院士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名,“皖江学者”讲席教授3名,省教学名师6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名,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8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7名,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名,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安徽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70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澳大利亚拉托贝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术报告制度,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全国性和全省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校荣我荣,校辱我辱,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的煤师院意识,铸就了爱煤乐教精神。办学至今,学校已经培养出30000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2次被评为“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3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曾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先进集体”、“安徽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年来先后20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称号。2009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17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科学研究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71项,其中重点1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19项,出版学术著作168部,发表论文4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268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奖励72项。学校编辑出版《淮北煤师院学报》、《古籍研究》、《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煤炭师院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和报纸。
招生就业
办学三十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近三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遍及祖国各地的校友成为国家许多领域的骨干和中坚,他们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特色,以“朴实、安心、能干”的作风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逐步积淀形成了“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敬业、奉献”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知行合一、学做真人”的学风,“校荣我荣,校辱我辱,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的学校意识,铸就了爱煤乐教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奉献基层,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淮北师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邮政编码: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