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新

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贵州贵阳人,1960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现兼任中国高教学会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历史选择论》,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等。研究方向:唯物史观研究。
科研成果
一、专著、教材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挑战与对策》,合著,农村出版社,1990年;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编,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之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合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历史选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西方人看西方》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百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卷”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教育部组编,主要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辅导》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组编,主要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社科司组编,主要撰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论文
《论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2期;
《〈矛盾论〉中认识论思想初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2期;
《论恩格斯早期历史观的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期;
《评卢卡奇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贵州大学学报》87年3期;
《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人的关系的发展》,《光明日报》88年3月7日哲学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观评析》,《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10期;
《论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观》,《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评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理论与学习月刊》,1988年10期;
《实践的社会本体论意义》,《人文杂志》1988年6期,《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探讨》(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世界的统一性: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现代哲学》,1989年1期;
《实践辩证法刍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历史主体与历史创造》,《天府新论》,1989年1期;
《富于启迪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1期;
《在超越中实现永恒》,《中国青年报》,1989年3月1日;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教学与研究》,1990年1期;
《论社会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的区别》,《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1期;
《论历史选择活动的本质》,《现代哲学》,1990年1期;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高校理论参考》1991年10期;
《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高校理论参考》1991年10期;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高校理论参考》1991年10期。
《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把握时代脉搏,推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教学与研究》,1993年1期;
《对人权问题的多维透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3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4期;
《实事求是:价值与科学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2期;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5期;
《评<拨开社会历史的迷雾一一马克思的生产力观与现实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6期;
《邓小平是如何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前线》,1995年3期;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科学魅力》(《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4期;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命运——对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当代思潮》1997年4期);
《邓小平理论与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1998年1期;
《伊赛尔·伯林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哲学动态》1998年1期;
《塑造理论的现实性品格》,《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2期;
《邓小平对实践标准思想的坚持、运用与发展》,《党建研究》1998年5期;《走向新时代》(论文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正确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8期;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哲学研究》1999年5期;
《高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伟大旗帜》,《党建研究》1999年8期);
《社会科学也要搞“科普”》,《北京日报·理论周刊》1999年9月8日);
《重读〈费尔巴哈论〉》,《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5日“理论周刊”版;
《社会历史进程的辩证法》,《北京日报》1999年10月20日“理论周刊”版;
《现代社会的毒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99年11月12日专版;
《从法论功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科学时报》1999年11月11日;
《论科学精神》,《北京日报》1999年12月29日“理论周刊”版;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与价值冲突》,《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1期;
获奖情况:
1、1992年,《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获第二届吴玉章基金一等奖;
2、1992年,《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人的关系的发展》(《光明日报》88年3月7日哲学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3、1994年《实事求是:价值与科学的统一》(《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2期),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
4、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5、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6、1995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
7、1995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博士后研究bc奖学金;
8、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2.河北开滦集团公司热电集团工程师男,1967年11月出生, 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开滦集团公司热电集团生产技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