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氟碳化合物
氯氟碳化合物(又称氟氯烃)是一组由氯、氟及碳组成的卤代烷。因为低活跃性、不易燃烧及无毒,氯氟碳化合物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氟里昂是氟氯甲烷的商标名称。
历史
氯氟碳化合物(英文学名:Chlorofluorocarbons 简称:CFCs)是由一群美国科学家于1928年人工合成,用作冷藏器的冷冻剂(雪种),因为过往的冷冻剂(例如氨及二氧化硫)都易燃或有毒。其后,氯氟碳化合物被广泛使用,直至近年科学家意识到氯氟碳化合物的害处为止。
产生
氯氟碳化合物由一个烷烃经卤化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与氟、氯份子结合而成,而烷烃的氢原子会被氟或氯原子所取代;仍有氢原子未被取代的则称为含氯氟烃(HCFCs)。
用途
由于氯氟碳化合物无味、无易燃性、无毒性、无腐蚀性及相当稳定,所以用途广泛。
压缩喷雾喷射剂
液态氯氟碳化合物通常被加进喷漆及杀虫剂等压缩喷雾的容器。当使用者使用压缩喷雾时,容器内的压力会降低,导致液态氯氟碳化合物气化,令内里的液体喷射出来。
清洁剂
氯氟碳化合物能够溶解油脂,故被用作电子零件及金属用品的清洁剂。
冷冻剂
被用作冷冻剂的氯氟碳化合物,被称为氟利昂。氟利昂气化时吸收大量内能,令附近环境变冷,所以成为冷藏器(例如冰箱及空调)的冷冻剂。
发泡剂
在制造发泡胶的过程中,氯氟碳化合物被混合于塑胶中,成为发泡胶的气泡。
抗凝剂
氯氟碳化合物也被加进汽油中,防止汽油因低温而凝结。
对臭氧层的破坏
部份使用后的氯氟碳化合物升到同温层。由于其低活跃性、低生物降解性及不溶于水,氯氟碳化合物很难被分解。氯氟碳化合物在太阳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分解出氯气自由基,破坏臭氧﹝臭氧减少与氯氟碳化合物﹞。由于此等破坏是连锁反应],故威力相当惊人。据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近十万个臭氧分子 。
限制使用
由于氯氟碳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故多个国家于1987年9月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分阶段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由1996年1月1日起,氯氟碳化合物正式被禁止生产。
可行代用品
氯氟碳化合物可被氢氟碳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取代,虽然不会破坏臭氧层,但均具有一定的易燃性和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