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承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涂承日,男,1961年7月生,教授,河南潢川人,中共党员,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读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1991年9月——199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情报系科技写作与编辑助教班,现为中国科技写作学会会员、河南省写作学会会员。

1984年来洛阳工业高专工作,先后担任《大学语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外国文学欣赏》、《写作与口才》、《应用写作》、《口语交际艺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现为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一、获得的教学质量奖

涂承日
涂承日教授

1999/2000学年第二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

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

二、获得的科研成果奖

1、应用写作学教学规范化及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999年洛阳市科委项目,主持人),2001年洛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叁等奖。

2、古代明理诗研究(2003年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2005年洛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叁等奖。

3、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三种审美范型(论文),200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4、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论文),200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叁等奖。

三、发表的学术论文

1、《科技写作师资培训工作之管见》,《应用写作》1993,第3期。

2、《科技进步与科技写作》,《中国高校科学》1998,第13卷。

3、《应用写作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第1期。

4、《谈谈应用写作的教材建设》,《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9,第3期。

5、《科普创作对作者的基本要求》,《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9,第1期。

6、《经济广告不可忽视“缺憾”》,《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第3期。

7、《关于文体分类的若干认识》,《教育研究与参考》2005,第3期。

8、《浅谈两类通知的写作》,《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第3期。

9、《浅析哈代作品的悲剧性》,《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3,第3期。

10、《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几种表现形式》,《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3,第2期。

11、《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1期。

12、《古代明理诗审美特性浅析》,《许昌学院学报》2003,第3期。(人文核心)该文被美国亚洲当代文化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sian Contemporary Culture)评选为“2003年优秀华文”,向全球公开推荐。

13、《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三种审美范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第6期。(人文核心)

14、《儒家“中和”思想与古典诗歌的审美生成》,《学术探索》2004,第2期。(人文核心)

15、《略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以“理”入诗》,《甘肃社会科学》2005,第2期。(中文核心)

16、《唐诗理思的审美演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第5期。(中文核心)

四、主持的科研项目

1、应用写作学教学规范化及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1999年洛阳市科委项目,2000年8月通过鉴定,省内先进。

2、古代明理诗研究•2003年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3年12月通过鉴定,一等。

3、新时期高校“诗教”文化研究•2005年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5年12月通过鉴定,一等。

4、理工类高校校园“诗教”的可行性研究•2005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结项。

5、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研。

五、编写的教材

1、《写作与口才》,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副主编,5万字。

2、《实用写作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参编,5万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