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

概况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也就是常说的龟蛇锁大江。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在当时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
大桥特色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毛泽东于1956年6月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所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2002年八九月间,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首次大修。中科院专家测评,该桥的寿命至少在100年以上。
如今武汉的长江江面上已经屹立着六座大桥,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另有二七长江大桥在建。
桥梁建筑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大桥从晴川阁、龟山、莲花湖、龟山电视塔、古琴台到蛇山、黄鹤楼、首义园、彭刘杨路,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泽东,用短短11个字,铭记了这座桥的伟岸。今天,这座桥横跨的风华,依然美妙绝伦。没有一座桥,有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厚重,承载了如此多的光荣与梦想。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伋然雄风不减、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为了修这座桥,周恩来总理亲定大桥建设蓝图,责成国家八部委调集全国力量,为长江大桥建设服务。
桥梁资料跨越河流:长江
桥梁位置:武昌(蛇山)—汉阳(龟山)
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度:1156米
跨度:每孔128米
桥墩数量:8个
公路桥宽度:22.5米
桥梁类型:钢桁架三孔连续梁
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建设单位:武汉大桥工程局
施工单位:铁路部大桥工程局
总设计师:茅以升
兴建时间:1955年9月1日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
幕后故事

50年前,一条饱含着喜悦的电波欢快地跳跃着飞向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
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立在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

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
专家最近检测得出的结论是:大桥的桥墩、钢梁等主体结构可使用100年以上。
“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并成立“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开始大桥的筹建工作。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各地优秀桥梁专家、技术人员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设备,靠全国人民支援。
参战人员忘我工作,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大家把工地当成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为了修好这座桥,铁道部还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
大桥“长寿”之谜(一)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远在清朝时,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就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的薄弱,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的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全国各地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都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武汉长江大桥夜景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机具设备,也都靠全国人民支援。只要建桥需要,就无偿抽调。为了修好这座桥,铁道部专门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技术人员并肩作战,提供技武汉长江大桥夜景术指导。
(二)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
方秦汉院士称,当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大桥自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到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筹建工作就开展了5年。从大桥的桥址线到桥式、净空、建桥材料,甚至是桥头堡的设计等等,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试验。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例如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得到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三)设计了足够的安全储备
通过反复的论证、实验和创新,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武汉铁路局专家介绍,当年,设计中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建设施工中更是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据参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人王淳回忆,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
(四)延长寿命:一靠养护,二靠管理
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如今,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
半世纪来,武汉长江大桥还历经76次撞击,最重的一次是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大桥养护人员为此维护了一个月。但是,任凭风吹雨打,长江大桥并没有伤筋动骨。50年来经多次检测表明: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
方秦汉院士表示,当年建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现在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使用100年以上没有问题。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他们每隔10年就要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武汉市已经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并正在和准备修建过江隧道、天兴洲大桥、二七大桥等过江通道,分流武汉长江大桥的车流,减轻大桥负荷。
大桥评价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精湛的技艺。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大江之中,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派清秀的气象;35米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雄伟气势。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点群。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泽东,用短短11个字,铭记了这座桥的伟岸。今天,这座桥横跨的风华,依然美妙绝伦。没有一座桥,有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厚重,承载了如此多的光荣与梦想。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伋然雄风不减、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为了修这座桥,周恩来总理亲定大桥建设蓝图,责成国家八部委调集全国力量,为长江大桥建设服务。
50年来,这座大桥历经多次罕见洪水和大风的袭击,甚至被来自外力的碰撞达70多次,其中最重的一次是一艘900吨吊船正面撞上。但是这座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不伤筋骨、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仍然雄风不减、岿然不动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因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提升了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同时,对全国人民正满怀豪情地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建设新中国的高潮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入选1958年开始设计,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作为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十年前的通车典礼武汉长江大桥昨天正式通车。昨天上午五万多人在武汉长江大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通车典礼。武汉市人民几十年来的愿望实现了。
昨天,长江大桥,被装饰得格外美丽壮观。
清晨,参加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的人们,穿着最华丽和最漂亮的服装,手里拿着一束束的鲜花,渡过长江,跨过汉水,沿着龟山和蛇山,源源地来到武汉长江大桥桥头。长江大桥四周的龟山、凤凰山、蛇山,沿着长江的两岸,汉阳建桥新村的街道上,莲花湖畔,和武汉三镇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聚满了人群,等待着大桥正式通车这个伟大时刻的到来。整个城市都浸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里。广播电台随时向全市人民播送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的消息,全市二百万人的心都飞向了即将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
在汉阳桥头铁路路面的落成通车典礼主席台附近,电影摄影师和摄影记者们,几天以前已经在这里选好了角度,聚光灯、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现场广播电台的转播台和录音机,前两天已经安装好了。参加这次采访的中外记者二百余人,都在

这里严阵以待。
九点半钟,落成通车典礼的前奏曲--桥头音乐会开始了。听吧!歌颂长江大桥、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建桥的人们和歌颂中苏友谊的的辽(嘹)亮的歌声,响在长江的上空。
十时正,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筹委会主任谢滋群,宣布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开始。霎时间,鞭炮声、奏乐声和欢呼声,震撼着大江两岸。站在龟山和蛇山上的人们挥舞着鲜花,使龟蛇二山显得更加年青、美丽、活泼。一架飞机出现在桥的上空、撒散传单。大型的彩色气球,带引着“庆祝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中苏友好合作万岁”等巨幅标语升上了长江上空。
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全文另发),武汉长江大桥验收接交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铁道部部长滕代远、苏联运输建设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全文另发)、湖北省省长张体学、武汉市副市长王克文、武汉大桥工程局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和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先后讲了话。王世泰代表武汉长江大桥验收委员会简单地报告了验收的过程和结果。他说:大桥工程设计是最完善合理的,正桥钢梁桥墩工程质量优良,引桥铁路联络线、公路联络线等工程质量良好。可以交付正式使用。滕代远讲话中,除了向湖北省、武汉市党政领导部门、中央各部门兄弟企业表示衷心感谢外,并向苏联政府、苏联人民、苏联专家、苏联铁路员工和建桥全体职工致谢。接着滕代远还勉励建桥职工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已经取得胜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张体学说:大桥的建成,在全省范围内将会进一步加强城乡互助,密切工农业关系,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王克文在讲话中号召武汉市人民都自觉地爱桥、护桥,要经常保持大桥的美观和整洁,还要提高警惕,保卫社会主义建设胜利果实,不受任何破坏。
关于武汉的桥关于武汉的桥,无论是武汉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很深刻的记忆和感受。很多人对武汉的认识,最早其实就是从第一座长江大桥开始的。生活在武汉,除了眼前随处可见的大桥、小桥,还有以桥命名的众多商标和商品,名字中带桥的人名,广告宣传中的桥姿……对“桥”的骄傲和情结,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成为个性武汉的魅力之一。
谁曾想过,在江城武汉三镇阻隔的历史上,桥曾经包含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今千桥傲立,桥已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一道道风景。
桥,把武汉市区从内环推向中环、外环,不仅加速了市内交通、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而且联通着大武汉与周边省

市,凸现出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地理优势。
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起京汉、粤汉铁路,打通京广铁路大动脉,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38年之后的1995年,历时4年建成的武汉长江二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改变了武汉三镇一线牵的交通格局,使被长江、汉水分割开的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首次形成28公里长的交通内环线。
由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汉江长丰桥构成的中环线,全长88公里,目前西环已通车,南、北环也已经陆续开通,据说东环预计明年也可以建成通车。
2000年9月8日通车的白沙洲长江大桥,它向北连接武黄高速公路和沪蓉国道主干线,向南连接107、316国道。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将是铁路在武汉的第二过江通道,也是即将建设的京广高速客运专线的重要通道。
2001年12月,作为京珠高速公路跨超长江天堑“咽喉”的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开通,至此,由军山、阳逻长江大桥和蔡甸汉江大桥三座桥构成全长188公里的大外环,除阳逻长江大桥外,已经全部建成通车。正在紧张建设施工的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是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的控制性工程,它与军山大桥同为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武汉绕城公路的跨江通道,对提高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的通过能力,加强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地位都有着重要意义。
桥,从水面到路上,再到地下,实现了武汉交通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
在汉口轻轨一期线路(永清至宗关)运行一年多之后,2005年12月15日,总投资44亿元的武汉轻轨二期工程西段正式动工,该段从汉口宗关站开始向西延伸到东吴大道终点。工程预计2009年完工。届时,一条空中长桥,将从汉口最西端的东西湖,一直延伸到最东端的堤角。
另外一条特殊的地下桥梁—过江隧道也已在武汉开工,无疑将再创长江建设第一。
除此之外,武汉广场、武汉剧院前的地下通道,香港路立交桥,岳家嘴立交桥等等,每年以数十座人行天桥、近十座公路立交桥的速度,近年来江城立起了大量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立架桥和高架桥,真正实现了由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的跨越。
据说武汉有1300余座桥梁,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农用桥等;涵盖斜拉桥、系杆桥、双曲桥、钢结构、预应力钢筋砼、钢筋砼等多种结构形式。
桥,不仅是武汉市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
精美国画护栏的武汉长江大桥,钻石型结构的白沙洲长江大桥,“H”型花瓶般的军山长江大桥,巨型竖琴一样的阳逻长江大桥,彩虹乍现的晴川桥,飞雁展翅般的江汉五桥……真的是一桥一景。
不仅是大江大河之上,在江城的大小公园、广场和居民生活区内,还有大量纯粹为造景而建的景观桥。
著名的东湖23孔景桥,新建的楚文化味道浓郁的清河桥,中山公园的龙桥,堤角公园的廊桥……在百湖之城武汉,没有桥装饰的公园是不可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