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营石碑记
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美姑县侯播乃拖乡阿尼乃乌村巴千村民小组,一坡地上有一块巨石,呈石碑状,长2.9米,厚0.54米,小头宽1.1米,大头宽1.45米,石碑左侧刻有“播州营”三个隶书大字,每字见方约0.5米,大字右侧刻有字体如核桃大小的隶书。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杨应龙率兵镇压彝民在此扎营之事。石碑原文:“皇明万历十六年戊子岁春三月,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骠骑将军杨,督统万兵,奉行天罚,囤营于此,俘歼贼倮,扫穴犁庭,刻石为记。”据《美姑县志》载,该石碑发掘于20世纪50年代,1989年7月,“播州营”石碑被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重点保护文物”。除了此处碑碣遗址外,1983年3月,井叶特西乡木格足也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也刻有“播州营”三个大字。后来农作乡一村民听人传说此石下埋有银子,无知的用炸药将石碑炸毁。
据侯播乃拖当地的彝族老人讲,明王朝歧视压迫少数民族,苛捐杂税繁重,敲诈勒索与日俱增,因而激起凉山彝族的强烈不满,普雄和美姑地区彝族率先起来反抗,震惊了明王朝统治者,随即调遣军队镇压,进入美姑境内后,烧杀掠夺。所到之处,十室九空,不少彝族村寨被毁。在今阿尼乃乌村巴千村民小组,就大约有近千人的彝民被明军屠杀。
令人遗憾的是《美姑县志》对杨应龙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他是播州的宣慰司(即土司),官职是宣慰使骠骑将军(相当于如今的地州级军区司令)。这位双手沾满了美姑彝族鲜血的脍子手,在美姑的志书上很模糊,笔者通过历史爱好者彭嘉伟先生的帮助,从明代学者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万历三大征考》、《平播全书》中的记载,基本上搞清了杨应龙的情况。史料载:播州在汉唐时期置为郡县,介于四川、贵州、湖南之间,地方千里,首府是现在的遵义市,为苗、彝、汉族杂居地区。唐朝乾符年间(唐僖宗在位年号),陷于南诏。山西太原人杨端(杨应龙的祖先),纠兵击走南诏,据有其地,世代相袭。至明初,纳土归降,杨氏一门被皇帝封为宣慰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杨氏继承人杨应龙,因征剿属地的少数民族反抗,累有战功,自恃功高,不把朝廷放在眼中,杨应龙恃险谋反作乱,明朝庭命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率兵讨平,杨也身首异处,播州其地后改二府、一州、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