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杏邨
钱杏邨(1900~1977)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阿英﹑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1900年2月6日生。青年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後从芜湖逃亡到武汉﹐8月到上海﹐开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钱杏邨於1927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这方面的文章﹐先後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1928﹔第2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後出版。
1930年钱杏邨先後当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和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务委员。这时他继续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同时﹐开始蒐集﹑研究近现代和明清的文学资料。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1931)﹑《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1934)﹑《夜航集》(1935)﹑《现代十六家小品》(1935)﹑《小说闲谈》(1936)﹑《海市集》(1936)等。30年代初期﹐他还和夏衍﹑郑伯奇组成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参加电影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後﹐钱杏邨坚守在上海文化阵地的岗位上。1937年他编就《近百年国难文学大系》(建国後修订新版改名《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初稿 5集。还陆续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等宣传爱国主义﹑发扬民族气节的话剧。
1941年冬﹐从上海转移到苏北﹐在新四军从事文艺﹑新闻﹑统战等工作﹐创作了歷史剧《李闯王》。抗日战争胜利後﹐钱杏先後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钱杏邨主要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同时孜孜不辍於著述﹐特别在访求﹑发掘﹑整理﹑研究近百年来的文化史料方面﹐有很大贡献。他先後著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晚清戏曲小说目》(1954)﹑《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小说二谈》(1958)﹑《晚清文学丛钞》(含9卷19册﹐1960~1962)﹑《红楼梦戏曲集》(1978)﹑《小说三谈》(1979)等。此外﹐尚有《阿英文集》(1979年香港版﹐1981年北京版)﹐收1927至1977年50年间短篇文章百馀篇﹐其中一部分是散佚在报刊上未曾辑印成册的作品。
钱杏邨对於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勣卓著。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70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