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
羌
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汉初,匈奴强大,羌人服属于匈奴,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刘启允许研种留何率族人迁于陇西郡的狄
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氏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
南)。汉武帝刘彻为了反击匈奴侵扰,开辟河西四郡,隔断了羌与匈奴的联系,并派军队进入湟中,在
今甘肃永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县,始设护羌校尉,总辖羌中事务。
三国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降属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军参加作战,许多羌
人迁入了陇、蜀、秦、雍之地。即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
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汉时称冉、駹),自汉以来多归属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
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双管
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
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
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为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
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羌笛的存在至少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凉之感。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
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笛与古诗
李 白
《清溪半夜闻笛》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岑 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PS: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应对敏捷,乾隆帝喜欢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
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乾隆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
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足以体现
纪晓岚的才智。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