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定律,也称格雷欣法则,按照标准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它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当前,国内外大多数的教科书或经济学家认为该法则最早是由英国的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的,故以其名来命名。
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原因
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阿克洛夫的二手车市场模型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原理,不愧为信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实际上是指,由于事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准推测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的交易价格偏低,交易数量较少,甚至可能导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房地产等市场。经济学上来看,逆向选择往往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一次博弈的结果。劣等商品(股票也好,房产也好,或者人也好),往往会花更大成本在制作虚假信息上,比如会计报表造假,假学历假文凭,也比如坏男人和坏女人往往外表华丽魅力四射,待人殷勤花言巧语,山盟海誓。信息缺失的那一方呢,往往又容易在有限的交易时间内产生心理因素,对于自己的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结果导致逆向选择。
信息定义中的劣币驱良又比如,在信息定义中,经典信息定义的也就3、5个,确弄出百多个“所谓的信息定义(其实是解释)”,实际起到的效果却是“劣币驱除良币”的“茅坑症候群”--茅坑效应:占着茅坑不拉屎。驱逐了优良定义“信息是事物属性的标识”;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识;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