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騄
陈文騄(1840〜1904),为清朝宰相陈大受曾孙,封疆大臣陈辉祖孙子。其室名养福斋。
字仲英,号寿民,又号南孙,晚号槁叟,衡永郴桂道祁阳县金兰桥(今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人。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十三年(187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安徽候补道。有《养福斋集》。光绪十年(1884)任金华知府,光绪十二年陈文騄重修金华赤松门古城墙,十四年调任杭州知府,丁母忧,服阕,光绪十八年(1892)任台北知府,十九年(1893)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正三品)兼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5月中旬,因台湾割让给日本而奉旨内渡,后任安徽太平知府、安徽庐州知府、盐运使衔安徽候补道。二十八年督办皖北牙厘总局,三十年卒,年六十五。能诗,着有《养福斋集》。编有《陈氏清劳录》,内有〈陈文肃公年谱〉。
任职台湾期间,禁教士干请,曾有教士与县官抗,大府欲撤县官以谢教士,文騄执不可,移书领事争之。 在台湾现存的旧志中,规模最大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台湾知府陈文騄等人倡修的《台湾通志》共40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割台时,台湾兵备道陈文騄赋示诸将四首,以励士气,时人和者颇多。诗见连横《台湾诗乘》。新竹失陷后,奉旨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