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红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望红台
光雾山望红台

四川光雾山望红台从四川南江县北部桃园镇所在地—月琴坝出发乘车过铁炉坝,沿盘山公路而上,即到达海拔1300余米的山顶,这里便是川陕两省的交界处台上。台上,又名汉王台,望红台。传说汉高祖刘邦曾来此驻跸,另一种说法则是汉中王张鲁兵败归蜀时在此囤兵扎营。然而,在当地流传最广、人们记忆最深的还是巴山游击队的事迹。1935年,“陕南战役”结束后,川北游击队扩编为独立师,师部设在此处,红军指战员与周围的穷苦老百姓建立了鱼水之情。后来,红军指战员奉命北上抗日,告别了乡亲,经台上开赴陕北。红军离开台上后,川军和“还乡团”卷土重来,穷苦老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还乡团”的烧、杀、抢、掠更加激起了老百姓思念红军的心情。他们日思夜盼,时不时扶老携幼、成群结队,顶风冒雪登临台上,遥望北方,盼红军早日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初衷不改。再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红军,特地把台上改为“望红台”。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诗人梁上泉游历此地,感时咏物,触景生情,写下了《望红台情思》一诗,诗中写道“……重重高山挡住目光/全把它一手推开/条条溪河隔断道路/取弯月搭起桥来……”诗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百姓思念红军的真挚情怀。而今,川陕公路自台上通过,在给当地百姓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信息、时尚、文明和富裕。近年在此修建的“蜀门秦关”,已成为川陕边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同名诗歌● 来源:梁上泉

巴山乌云遮盖

生活失去光彩

夜夜穿风冒雪

登上望红台

只听杜鹃啼叫

不见杜鹃花开

红军的人马哟

你哪年还乡

几时回来?

重重高山挡住目光

全把它一手推开

条条溪河隔断道路

取弯月搭起桥来

川北能瞄到陕北

红土总连在一块

纵远千里万里

红旗在眼前飘摆

盼着满天的大红星

把小白星撞落尘埃

我们就蘸着露水

把刀矛磨得更快┉┉

提及望红台的歌曲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