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峤镇
基本概况

东峤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部。辖1个社区、24个行政村。莆石公路过境。东峤镇地处平海湾半腰部,东与平海、埭头相连,西邻笏石镇,北与北高镇相接,笏埭公路贯穿全境,距区政府8公里。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万亩(其中旱地1.57万亩,水田0.96万亩),围垦面积2.2万亩,境内有盐田2000多公顷,是我省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临海村有9个,海岸线总长26.3公里,海堤8处总长33.91公里,均已加固但未达标,有下房、赤岐2处千亩海堤,全镇浅海面积1.2万亩,滩涂面积5400亩。全镇防护林面积1.73万亩,有先锋、珠川、赤岐、铁炉、山香、百庄、湖柄7个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1.51万亩。全镇现辖25个村,316个村民小组,户数1.96万户,总人口11万人。辖区内有完全中学1所(二十七中学),附属中学3所,脑康复医院1所。
腾飞
东峤镇的盐场是福建省最大的盐场,现在在东峤镇有两个重大的工程 :一是秀屿区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一是上塘珠宝城。相信有着两个国家级的工程,东峤镇的明天会更美好。
行政代码
【代码】350305104
~001峤江社区 ~201魏厝村~202凌烟村~203梁厝村~204前沁村~205东兴村~206珠川村~207先锋村 ~208珠江村~209前江村~210霞西村 ~211田柄村~212渚林村~213上塘村 ~214湖柄村~215汀塘村~216许厝村~217田庄村~218中南村 ~219山香村 ~220百庄村~221铁炉村~222下房村~223赤岐村~224霞东村
历史沿革
东峤在宋、元时属崇福里、合浦里、奉谷里。明、清时属六区奉谷里、七区合浦里。解放后属笏石区、前沁区、之后属北高十九区,前沁区。1965年成立东峤公社(撤消前沁公社)。1984年改称东峤乡,1992年改为东峤镇,现为秀屿区管辖。
1958年属笏石公社,1961年建前沁公社,1965年更名东峤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0万,辖魏厝、凌烟、梁厝、前沁、东兴、珠川、先锋、珠江、前江、东峤、田柄、渚林、上塘、湖柄、汀塘、许厝、田庄、铁炉、下房、赤岐、百庄、中南、山香、霞东、霞西25个村委会。
东峤镇特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可利用土地存量多。境内原有9个镇、村办小盐场,盐田面积近1万亩,盐业结构调整,小盐场被“废转”后,为该镇乃至秀屿区的工业、现代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裕土地资源。二是产业聚集带动潜力大。手工业相当发达,从业者遍布全国各地。在外从事金银、珠宝首饰加工、营销的有15000多人,在福州等地从事石雕工艺的艺人有4000多人,形成了以上塘村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珠宝首饰产业链。三是海洋渔业基础牢。可利用的浅海面积1.2万亩,可利用滩涂面积2.9万亩,浅海滩涂开发前景广阔。现已开发浅海、滩涂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龙须菜、蛏、花蛤、对虾、弹涂鱼等。
地名由来东峤原来是一个村,上世纪60年代公社所在地设在东峤村,现在是秀屿区的一个镇,镇政府就设立在东峤村境内。东峤位于五侯山东麓,鹭峰山之西,面朝莆田盐场及至平海湾,相邻于笏石、北高、埭头及平海等乡镇,是一个地道的“界外”地区,虽然地瘠,但是人文丰厚。
人们对东峤之“峤”字的读音,绝大多数人误读为平声的“桥(qiáo)”。而“峤”字有两种读音:一为qiáo音,解释为“山尖而高。”二为“jiào”音,解释为山道。而兴化方言中,我们的本地话把“峤”字读成仄声,即jiào;如果本地话把“峤”字读成平声,即qiáo,显然以前者为准。
再者,东峤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山尖而高”的地理构造,倒是平展展的沿海小平原。不过,在村西北处有一座小小的峦坡,我们只好视为“山道”来理解。从地理位置与词典中的解释来对照,东峤的“峤”字,理应读“jiào”,而不能念“qiáo”。
笔者曾经深入到东峤村里,采访了好几位老同志,整理成文。相传,明兴化府岳太守游览沿海,来到这个地方观光。他早就知这里山上有条鲜活的鲻鱼、神密莫测。便进山探奇,并令勇士使用大斧子把其山顶劈开,企图活捉这条“鲻鱼”。白天被剖开暴露其全貌,夜间竟闭合如初。然而,岳太守计上心来,截然劈断两半后,从两端用木板或木条给堵塞住、不让“鲻鱼”钻出。从此,这座小山峦被剖开成两半,其原来的“鲻鱼穴”被破毁不成样子,群众苦不堪言,“风水”被破……
嗣后,此山顶的裂痕间竟然冒出一块块如舌头的巨石,约有两丈之高。整座山骤变成一条巨龙,且“舌头”会长大。后来,“龙舌”被雷电截击,从此舌头也长不出来。山麓之西的村落乡民们,便把此山取名为“东峤”,也把村名取为“东峤村”。
又一传说,有一天,不知从何处抬来一顶轿,放在山恋顶端,既无轿夫,又无坐轿者,莫名其妙。当地老百姓便把此处管叫“单轿”。尔后,因为这座山峦坐落地村庄的东南角,故人们把这“单轿”易名为“东峤”,既雅又有谐音双关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