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

湟水
黄河上游支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东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由于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峡谷和盆地形态。峡谷有巴燕峡、扎马隆峡、小峡和老鸦峡等。峡谷一般长5~6千米,其中老鸦峡最长,达17千米,两壁陡峭,谷窄而深。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乐都盆地和民和盆地,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湟水穿流于峡谷与盆地间,形成串珠状河谷。下游河谷宽阔,富水力资源,灌溉便利。
湟水河又名西宁河,是黄河流经西宁城北的重要支流。漫步湟水岸头,纵目四望,只见长虹卧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楼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纵横。夜里万空灯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万斛明珠,风景煞是宜人。“湟流春涨”被誉为西宁古八景之一。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宁西郊,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湟水滋润着河谷大地,孕育和发展了湟水流域的农业文明。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前436)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河湟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了。西汉赵充国屯田以来,引湟灌溉,直到宋代何灌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时,汉唐故渠仍然可考。清代初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描绘湟水流域“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清人张思宪也有诗赞道:“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带曾经是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宛如荆楚(江南地区)”,“湟流春涨”更是西宁胜景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污染致使湟水河水质日趋恶化,人们期望着通过城市环境治理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在不远的将来能重视波澜壮阔的“湟流春涨”,再见“鱼翔浅底”的湟水河!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以北的噶尔藏岭,河源高程4 200米。向东流经湟源、西宁、乐都、民和等县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入黄高程1 565米。干流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 863平方公里。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是湟水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15 130平方公里,占全河总面积的46%。大通河与湟水干流是两种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共存于一个流域之内,组成一个独特的流域。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整个流域处在祁连山褶皱带内。由于地质构造的制约和水系发育的综合结果,形成“三山两谷”构造独特的地理景观。流域北界祁连山,南界拉脊山,中部的大坂山为支流大通河与干流湟水的分水岭。祁连山与大坂山之间为大通河狭长条状谷地,属高寒地区,山高谷深,林草繁茂,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当地人民以经营放牧业为主,具有青藏高原的特点。大坂山与拉脊山之间为湟水干流宽谷盆地,丘陵起伏,黄土深厚,人口稠密,居民以农为主,农业历史悠久,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程度很高,呈现出黄土高原特点。由此形成了在一个流域内,干流和支流并行,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迥然不同的两种地理景观区。
湟水干流,在西宁以上称西川,在西宁附近汇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开阔且川峡相间,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毛状形态。支流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 520米。流经门源,至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 727米。河道长561公里,比湟水干流长187公里。若从汇入点计算,则比干流长256公里(若按河源惟长的原则,支流将升格 为干流),这又构成湟水水系的另一个特点。湟水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有盆地、高山影响,所以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地域差异大。愈向上游气温愈低,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多潮湿沼泽地。流域年平均气温0.6℃~7.9℃,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2.6℃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600毫米。湟水干流谷地,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无霜期西北部山区为31天,东南部丘陵区为130~180天。西宁地区有歌谣云:“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概括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1940~1984年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为4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5.2 万立方米。其中大通河年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19万立方米;湟水干流每平方公里产水只有11.4万立方米。流域年输沙量2241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736吨每平方公里,其中大通河年输沙量只323万吨。湟水干流年输沙量1 918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1250吨每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耕垦指数较高的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湟水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干流川区的农田水利发展,可追溯至汉宣帝时。他曾遣使赵充国屯田湟中,引水灌溉农田6万余亩。当时为了有利于屯田区的交通,还横跨湟水建桥约70座。至清乾隆年间,湟水两岸已有引水渠道约200条,灌田38万亩。民国年间曾在西宁附近的一条支流上修建西宁水电站,装机220千瓦,是当时黄河流域仅有的三个水电站之一。
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资源利用的差别甚大。湟水干流平均每亩耕地只有地表水341立方米,再加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已感严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亩耕地有地表水4 748立方米,却远没有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余缺,青、甘两省都提出调引大通河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