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智
庞 智 简 历
庞 智, 男。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苏州市消化营养研究中心副主任。199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赴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 Hammersmith 医院胃肠科研修两年; 2001年9月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现为苏州市消化系疾病与营养研究中心/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华消化学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委员、江苏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并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2003年被评选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和论文130篇,参编书9本,译著1本。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炎症性肠病颇有研究。
工作经历
2001年9月-2003年9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6年3月-1997年10月:英国伦敦皇家医学研究生院 Hammersmith 医院胃肠科合作研究员
1989年9月-1992年8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92年9月-1996年2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1997年11月-2000年8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2000年9月-2003年7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2003年10月-至今: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学历
1998年9月-2001年6月:苏州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7月:苏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1年9月-1986年7月:湖北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学会任职
中华消化学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委员、江苏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美国生物传记研究会顾问
学术技术成就及所获其他荣誉
1994年被评为苏州市青年科技标兵称号;
199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
1999年被评选为苏州市首批跨世纪高级人才培养对象;
2003年被评选为苏州市新世纪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
多次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并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和论文130篇,参编书9本,译著1本
主要发表文章
1. Immunoproteomic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uter membranes proteins and relation to gastric diseases. J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2004; 19(suppl):A358 (PO-121)
2.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 and 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combination assay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2004;19(suppl):A390 (PO -225)
3.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uodenal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calbindin-D9k gene. Biochem J, 1999;341:491-500(printed in the UK)
4. The human calbindin-D9k promoter: exploration of possible sequence polymorphisms.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uzhou,1999;4:55-56
5. Effect of intragastric acidity on the net zinc absorption using the whole gut lavage technigue in health volunteers. 10th 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Los Angeles,1994; No:1
6. Effects of folate supplementation on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induced rat gastric dysplasia. 10th 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Los Angeles, 1994; No: 1053 P
7. Effects of zinc depletion and repletion on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aged mice. Asia Pacific J Clin Nutr,1992;(2):95-100(printed in the Australia)
8. 炎症性肠病患者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64-267
9.CARD1 5基因突变与中国人克罗恩病易感性的关系.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4):264-265
10.克罗恩病基因型与表现型及其临床联系. 中华消化杂志,2006;26(9):643-645
11. 血清ASCA和pANCA联合测定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2):632-635
12. 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外膜蛋白质组学及其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5(2): 48-53
13. 蛋白质组学在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胃肠病学,2005;10(2):113-115
15.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质组的二维凝胶电泳和计算机图像分析. 胃肠病学,2004;9(5):261-265
1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胃肠病学,2004;9(5):294-296
21. 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8):565
23. 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胃肠病学,2004;9(3):184
25. 炎症性肠病免疫疗法的新进展。胃肠病学,2003;8(6):附19-21
27. 蛋白质芯片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胃肠病学,2003;8(5):261-264
29.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中华医学杂志,2002;82(增):135
30. 炎症性肠病的新免疫治疗和生态疗法进展.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2;22(7): 34-36
32. 幽门螺杆菌27kDa外膜蛋白的基因克隆及特性鉴定。胃肠病学,2002;7(5):265-269
33. SjR47抗原免疫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细胞骨架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2; 18 (6 ):61-63
35. SCP提取物合剂对血吸虫卵肉芽肿诱导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调节效应。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18(1):73-75
37.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清降钙素及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的关系。青海医药杂志,2000;(12):538-540
39. 补肾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1):505
41. SCP合剂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前后超声影像及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 ;20( 12):1118-1120
43. 维生素D3对报告载体荧光素酶表达的作用。营养学报,1999;21(4):414-417
45. 鲨鱼软骨粉合剂诱导的抗肝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的研究。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9;12(2):137-139
50. 1,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报导载体PGL2荧光素酶表达的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4):365-366
52.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内分泌激素关系的评价。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5):572
55. 中药“425”合剂诱异的抗血吸虫卵肉芽肿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1):1111-1114
57. 小肠消化吸收营养基因的区段性表达和调节。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4):230-234
59. 胃癌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观察。第五届国际消化内镜和胃肠道疾病学术会议1998,A71
60. 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与胃窦炎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第五届国际消化内镜和胃肠道疾病学术会议 1998;A72
62. 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骨密度和血清降钙素变化的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5):948-949
64. 补肾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40例临床报告。实用老年医学,1997;11(专):103-104
68. 应用天青A树脂复合物测定胃泌酸功能的研究。江苏医药,1996;22(2):101-102
70. 三种吸虫抗原与日本血吸虫抗原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及其表位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1996;16(6):1047
73. 三种非侵入性胃泌酸功能试验在消化性溃疡病中的应用。江苏医药,1996;22(8):519-521
77. 口服奥美拉唑对肠道锌吸收影响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5;15(5):300-301
80. β-胡萝卜素的吸收与代谢。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22(5):285-288
82. 绝经后妇女血清降钙素与骨密度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1994;14(专):257-259
84. 锌对老年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2):71-73
87. 缺锌对老年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老年学杂志,1992;12(2):109-111
89. 锌对健康老年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2: (6):30-31
92. 补锌对健康老年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实用老年杂志,1992;6(4):161-162
94. 健康老年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苏州医学院学报,1992;(1):17-18
96. 154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铁、铜和锌水平的测定。1992年11月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论文集,A95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00.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环丙氟哌酸。中级医刊,1992;27(11):43-45
104.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实用内科杂志,1992;12(2):674-675
106. 红细胞对肿瘤病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4):233
109. 微量元素锌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1; 18(4): 224-226
111. 红细胞对肿瘤病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1991;7(增):94
115. 健康老人与健康青年血浆和红细胞中锌、铜水平的比较。光谱仪器与分析,1991;(3):9-11
118. 马来丝虫和牛腹腔丝虫抗原的限定组分蛋白及其反应性研究。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1;4(2):99-102
119. 血清尿素氮/肌酐比值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意义.江苏医药,1991;12(6):331
122. 几种吸虫抗原的限定组分蛋白及其反应性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1;3(3):150-152
125. 健康老年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老年学杂志,1991;(3):157-158
126. 健康老年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 1991; 11 (3):170
129. 芎嗪对家兔胃粘膜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增):221-223
参编书籍
1. 专著副主编( 撰写20余万字)
第1章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分类与分型。第2章 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第10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 11章 克罗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12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第13章 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第14章 诊断和鉴别诊断。第21章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见:郑萍和靖大道主编。炎症性肠病—临床医学关键技术丛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西安:2008年1月。
2.
第五章 炎症性肠病。见:邱德凯,马雄,李治平主编。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现代难治病诊治学丛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7年12月。
3.
Chapter 23, P175-192. Zheng jj Ed. A Handbook of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of the Colon. China Medico-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July, 2007.
4.
第23章 肛周克罗恩病,P118-126。见:郑家驹主编。结肠炎症性疾病手册。 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7月。
5.
第四章 溃疡性结肠炎,P51-78。(贾黎明,周春立,庞智)。见:郑家驹和高志昕主编。炎症性肠病: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年10月。
6.
第十三章 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恶性肿瘤,P233-252。(沈必武,顾危页,庞智)。见:郑家驹和高志昕主编。炎症性肠病: 临床、内镜与病理学.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年10月。
7.
第四章 蛋白质组学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见:萧树东主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2004年10月。P30-45
8.
第五部分 肠道疾病 :第十六章 慢性假性肠梗阻;第十七章 吸收不良综合征;第十八章 乳糜泻;第二十章 短肠综合征;第二十二章 小肠其他疾病;第二十三章 炎症性肠病;第二十七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第二十八章 消化道蠕虫病;第六十六章 肠内和肠外营养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见:邱德凯和马雄主编。名院特色治疗技术丛书·消化内科分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年1月,P 135-242
9.
第二章 蠕虫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血吸虫细胞的培养。见:肖建华和杨秋林主编。分子寄生虫学实验指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2004年6月。P37-44
10.
第十五章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见:刘文忠主编。仁济医院基础与临床讲座-消化内科学卷。郑州大学出版社。郑州,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