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中国史
【作品简介】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中国历史从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主流的以中国为中心,以史官所处的朝代为基点叙史的观点判然不同。
【作者简介】
胡智,湖北省通城县四庄乡毛田村人,毕业于西安科技学院,愿和广大历史爱好者网上交流。
【小说目录】声明
绪言
有必要澄清的历史误解
世界文明板块
独特的中国文明
文明进化论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犯——印欧人的扩张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汉帝国
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游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规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满清入关
地理环境与历史进化论
后记
结束语
声明
绪言
有必要澄清的历史误解
世界文明板块
独特的中国文明
文明进化论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犯——印欧人的扩张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汉帝国
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游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规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满清入关
地理环境与历史进化论
后记
结束语
声明
绪言
有必要澄清的历史误解
世界文明板块
独特的中国文明
文明进化论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犯——印欧人的扩张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汉帝国
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游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规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满清入关
地理环境与历史进化论
后记
结束语
声明
绪言
有必要澄清的历史误解
世界文明板块
独特的中国文明
文明进化论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犯——印欧人的扩张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汉帝国
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游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规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满清入关
地理环境与历史进化论
后记
结束语
【内容精选】
结束语
——吾深知前途漫漫、阻力重重,但吾愿穷一生之力,为之奔走呐喊!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典籍连绵不断、浩瀚无际,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编史工作留下了其他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大量史料典籍。身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而骄傲。然而传统主流的中国史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以下主要分三点一一述之。
⑴单纯的执着于评述历史中的某些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却忽视对历史进行整体的抽象和概括。这种评述历史的方法的不足在于,它使人迷失在堆积如山却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具体历史事件中,却不能跳出来把握历史的规律和轨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专注于某一片树叶时,就可能对眼前的泰山视而不见。譬如将一部中国史比作一座巍峨的大山,如果中国史籍的研究只是专注于山上的砂石之类的枝节,而不是将大山看作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分析,那么将很难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因为一座大山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由砂石堆积而成,而且山上的砂石无穷尽,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研究,相反砂石之类的枝节内容越多,越容易眼花缭乱而迷失其中。
我始终认为:中国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由各自独立,彼此间缺乏普遍联系的大量历史事件堆积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将所有朝代史或民族史合并而成的总和。它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⑵过度浓墨重彩的叙述帝王将相和英雄伟人的历史事迹。在很大程度上讲,中国主流界的正史几乎等同于这些帝王家谱史或英雄人物的列传史。这极易给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帝王和英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改变了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观的长期熏陶衍生了国人浓重的伟人崇拜情节,中国人总是津津乐道于某位帝王或英雄如何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历史,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军事技术等各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某一次战争的胜负,某一个家族王朝的兴衰更替并不一定是历史的进步,不表明改变了历史。科学技术的突破、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历史真正的进步。
⑶热衷于描述政治权谋和宫廷轶事,而忽视技术和制度的发展和变革的历程。这势必给人造成另一种错觉:即某一次具体的政治权谋或宫廷政变改变了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观经过长期的熏陶也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衍生出权力至上的价值观。中国人看历史更多的是想从历史的权术阴谋中学到青云直上的“成功之道”,而不是出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来从历史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笔者并不是想在此否定中国古代的史学家,相反应当感谢他们。因为以古人当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有更大的眼界和视野的。正如如果我们不能坐在飞机上就不能俯视高山,不能登上月球就无法鸟瞰地球一样。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宏观的、整体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大量微观的、个体的数据基础上的。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要有大量的样本数据,古代史学家很好的做到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丰富的“样本数据”,而这样丰富而庞大的“样本数据库”是西方历史界所没有并且为之艳羡的。应当反思的是我们当今的史学界的专家和精英,我们现在的时代已非古人所能比拟,我们已经登上了月球,我们已经走进了全球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视野已经无限开阔,我们已经拥有古人留下的丰富的“样本数据库”。然而我们这些史学界的精英们做了些什么呢?
只需将我们《百家讲坛》里炙手可热的所谓专家教授和西方的历史学家稍加比较就能一眼看出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宏伟的视角,俯视整个地球的姿态来研究整个世界史甚至人类史时,我们的《百家讲坛》推出的却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康熙大帝》、《越王勾践》,为统治寡头粉饰太平,评功摆好;当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语言来思考文明的产生、成长、死亡和蛮族与文明对立、冲突的深层次的原因时, 《百家讲坛》推出的却是《明十七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等等;热心的为这些帝王大臣们编撰家谱,同时考证一下其中某位帝王的血统疑案;当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降水量等因素来研究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及亚洲各文明之间的区别性时,《百家讲坛》热播的却是《大太监李莲英》、《吕不韦》、《李斯》等,考证着他们仕途升迁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
如果以时间为坐标进行横向比较,毫无疑问,中国古典时代的史籍和史官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先于世界的,但是现在,不是我学术媚洋,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的是:我们现在的史学界在历史研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史学界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中国传统叙史方法有着它固有的缺陷。如前所述,它是以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为基本单元来记载和叙述历史,描述的是“点”而不是“面”,着重于“事”而不是“势”。 显然 这些“点”是以帝王和大臣这些统治阶层为代表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中国历史典籍几乎沦为这些统治阶层的家谱史。
可惜的是,我们当今史学界尤其是《百家讲坛》里的专家教授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他们就像曾经富贵人家里的二世祖,死抱着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不放,穷其一生来仔细揣摩,把玩祖宗留下来的每一样东西,自娱自乐。而从未想过走出门去看看,也从没想过跳出古人的窠臼,以一种新的角度来思考研究我们的历史。结果是,当西方史学家们开始以文明和地理板块为单元来研究历史时,当他们将人类历史抽象成历史模型时,当他们研究文明与蛮族冲突的根本原因,思考人类文明走向何方时;我们的百家讲坛却在显摆着某些英明帝王的丰功伟绩,考证着大太监李莲英、大贪官和珅和李斯的青云之路,津津乐道于某位帝王的疑似血统。举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当西方学者已经通过样本数据库建立了数学模型时,我们依然像高考生一样迷失在题海战术里;当西方学者通过众多的物理现象概括了物理规律时,我们依然只能一次次的记载着某次物理现象的具体特征。牛顿早已经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了万有引力,然而我们百家讲坛的专家教授们依然在讲坛上严肃的教导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某棵树掉下了几颗苹果,我们应当吸取这次历史教训,避免苹果下次掉下来!
(2)有人如此评价汤因比说:汤因比首先是思想家,其次才是史学家。这一点也基本普遍适合西方的史学家,比如斯塔夫理阿诺斯,罗兹墨菲,李约瑟等等。他们的著作中都闪耀着深刻的思想和睿智的内涵,这都源于他们对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对工业文明的忧虑,他们渴望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找到答案,找到方向。其实我们古代史官也具备这种品质,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做到像现代西方学者那样全面的研究分析问题。应当批评的是我们当今百家讲坛的所谓专家学者,他们在继承了前辈们研究方法的同时却又抛弃了前辈的信仰,前辈的品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追思历史,展望未来”这一直是史学家的责任,然而百家讲坛里的专家们做了些什么呢?我始终不愿意相信通过百家讲坛里所讲的帝王驾奴之术,宫廷斗争,政治权谋能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找到答案,更不敢相信通过了解大太监李莲英的生平,和珅的家谱,考证吕不韦的血统,辨析诸葛亮的忠奸就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找到方向。将百家讲坛里的易中天、纪连海、阎崇年等等与西方的史学家相比,首先他们不是思想家,其次也很难称得上是史学家。以易中天为代表,与汤因比相比,与其说他是个历史学家,倒不如说他是茶馆里的一个说书先生。我承认易教授的《品三国》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事实上这也是说书先生抖包袱、吸引观众的一贯技巧,是百家讲坛栏目赢得收视率的一贯手段。然而文章以立意取胜,眼界决定了境界,只需这一点就决定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从根本上讲,《品三国》无所谓创新,只不过是将古人留下来的冷饭加点油盐酱醋重新翻炒一遍而已,思想性的缺失是《品三国》的最大的内伤,请不要以“诸葛亮是忠是奸”之类的伪学术命题来敷衍读者,因为这种无聊的命题除了增加饭前茶后的谈资外,根本无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博得读者一笑的历史趣闻,我们更需要的是能给读者思想的启迪、灵魂的震撼、睿智的思索的历史作品。
笔者也深知拙作《另一只眼看中国史》存在着很多缺点,很多论点还很幼稚,逻辑有失严谨,存在大量引用,转帖,甚至抄袭的可能。但它至少尝试着跳出前人的窠臼,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我们的历史。《另一只眼看中国史》摈弃了传统的以具体历史事件为基本单元的叙史方法,摒弃了封建的“君权天授”,摒弃了皇权主义,摒弃了宫廷斗争,摒弃了政治权谋,摒弃了英雄改变历史论,摒弃了以一家之姓的朝廷纪元来叙述历史,摒弃了以武力的强大,征服的版图来衡量王朝的强盛和先进,摒弃了将朝廷的更替等同于历史的进步观点;转而尝试着从全局的整体的角度来叙述历史,尝试着从技术的变革、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等角度来评价历史的进步性,尝试着从技术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来描述历史的进程,尝试着分析地理地形、气候特点、降水量、农作物的产量,周边民族等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尝试着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笔者在《另一只眼看中国史》中的尝试是抛砖引玉,旨在呼吁更多史学界的专家权威们,更多的历史爱好者的同仁们能够将目光投向到这段空白中来,对此更多一点关注。
我知道我在拙作中对当今的史学界的专家权威多有冒犯,而且几千年主流历史的熏陶使得国人历史观很难转变,我的观点在国人眼里也许过于另类,这也许将招来很多的冷嘲热讽。吾深知前途漫漫、阻力重重,但吾愿穷一生之力,为之奔走呐喊!
有志同道合者,有愿为我助威呐喊者,请与我联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