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镇
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县东北部,东邻新城子乡,南接太师屯镇,西连高岭镇,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东经117°17′30″--117°03′58″,北纬 40°36′38″--40°42′23″。距密云县城55公里。京通铁路斜贯镇境西北部,设古北口站。101国道(京承公路)纵贯全境。程控电话密布全镇,交通、通讯便利。
全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境内有万沟 架子峰、卧虎山,高程为1124.6、665米。地貌属燕山余脉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关口入境, 绕流阴山,贯穿全境, 沿河两岸有部分河流冲积发育而成的平地。东有小海河从汤河村东北入境, 横贯镇境中部,于北甸子村南注入潮河。政区包括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居住着汉、满、 回三个民族,2796户,8286人,劳动力4676人, 其中汉族占90%以上。全镇共有耕地578公顷。林地面积3848公顷,水域面积11公顷,林木覆盖率45%,司马台水库一座。
古北口 位于密云县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山谷峡口流入密云水库。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距北京不过100公里,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潮河南来峡谷洞开,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
古北口山奇水丽,古迹名胜众多,是清帝王去东北祭祖、狩猎、巡视必经之处,曾设驿道建营城。康熙曾在这避暑,乾隆曾在这阅兵。古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修长城时,初建古北口关井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说“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也称古北口关。清朝,在古北口河西村增设柳林营,建提督府,开辟御道,修行宫,置重兵驻守关口。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享誉中外的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为长城之最。
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陕西榆林河)至和山海关三千多里的长城从这里经过,古北口这一带才有了长城。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现在遗迹已经不多了。唐代曾设东军,北口二守提,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贵州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却派了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还封了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京。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明朝的政治家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
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 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见居庸关及云台)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
1933年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①卧虎山长城。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河西村,海拔665.2米。建于明洪武八年。城墙全长13.6千米,设敌楼20余座。②蟠龙山长城。位于司马台长城和卧虎山长城之间。全长5000米,设敌楼19座。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建筑精华。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楼呈正方形,宽10.1米,楼南北共有4个箭窗,东西各有3个箭窗,东、南、西、北各有1门;二十四眼楼造型为正方形,双层。每层每面3个箭窗,共24孔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