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54

AIM-54“不死鸟”远程空对空导弹的制造商为美休斯公司和雷顿公司,1974年开始在美空军和海军部队服役,导弹弹长3.9米,弹径0.381米,翼展0.9米,弹重205公斤,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台,射程184公里。速度每小时4800公里,半主动和主动雷达波制导,战斗部为高爆炸药,弹头重60.75公斤,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可同时打击多个空中目标。最新改进型AIM-54C可更好的对付战术飞机和巡航导弹。单价47万7千美元。
AIM-54主要装备在F14雄猫战斗机上。精确度很高。甚至比得上AIM-120导弹。
AIM-54装备国家仅有美国与伊朗,美军的AIM-54导弹已经与F14战斗机一同退役。
发展历史AIM-54的直接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为YF-12拦截机所研发的AIM-47飞弹与AN/ASG-18射控系统(Fire Control System,FSC)。AIM-54与AWG-9射控系统的发展初始是准备使用在海军的F-111B拦截机上,当F-111B被美国国会删除研发经费而不得不终止之后,美国海军将这两个系统转移到F-14计划当中,成为历史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主动雷达导引空对空飞弹。
1965年飞弹展开飞行测试,过程长达7年的时间,1972年美国海军同意进入生产阶段,第一枚AIM-54A於1974年正式递交服役。大约有2500枚A型飞弹进入服役。
AIM-54B并不是正式生产型,仅仅只是以改装套件在维修单位直接改装的快速应急版。改进部分改变控制面使用的材质,以及使用无液体的液压系统。此外,伊朗政权快速变换并且与美国关系快速恶化,基於伊朗可能将飞弹科技交给苏联的顾虑,AIM-54B也对程式系统作出修正,以避免苏联有机会藉由取得伊朗的A型飞弹而加以破解。
AIM-54C於1977年展开研发工作,历经1979年到1985年各项测试,1981年有30枚测试飞弹交给海军进行验证的工作,1983年进入量产阶段,可是1984年发现有一枚飞弹的品质有问题而使得生产计划必须延缓。AIM-54C在研发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到苏联可能取得A型的资料所具备的反制能力,以及美国自己可能面对伊朗拥有的凤凰飞弹时的反制手段。
最後的改良计划包括使用可程式化记忆体,来自AIM-120飞弹的行波管放大器(提高10倍的输出能量)和新的低旁波瓣天线。这些改良是针对提升飞弹的反电子干扰(ECCM)能力。1990年展开相关的测试工作,除了新生产的飞弹以外,部分服役中的AIM-54C利用改良套件提升为AIM-54C+型,总计有超过1000枚的C型飞弹递交美国海军。
操作受限於早期电子技术以及射程的需要,AIM-54的体型相当庞大,F-14可以在机腹下携带4枚,机翼两侧固定翼套各携带1枚,总共6枚的数量。最初翼套下的两枚是准备挂在进气道下方,不过这个位置距离地面太近,安全高度不足,因此改为携带副油箱。可是携带6枚飞弹之後,即使在最低安全燃料量之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仍就无法支撑F-14降落时的冲击,只能够使用陆上机场跑道降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F-14不会携带超过4枚飞弹执行任务。
AIM-54的设计需求是可以让F-14在短时间之内连续发射对付数个远程目标,这些目标包括轰炸机,反舰飞弹与战斗机。传统的半主动雷达导引一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红外线导引有效距离太短,因此主动雷达导引成为唯一的选择,可是要达到这个设计目标,等于是要将一颗雷达缩小之後放进飞弹的鼻端,技术上的风险非常的高。
AIM-54在发射前先由F-14的AWG-9或者APG-71雷达在追踪同时扫描(Track While Scan)模式下标定攻击的目标,发射之後飞弹会先飞到24240公尺的高空(AIM-54C则为30300公尺),以最节省能量的飞行路径达到最大的航程。在飞行途中F-14会持续以扫描同时追踪模式扫描目标,飞弹本身在惯性导引下飞行,并且以半主动雷达导引的模式接收目标的新资料。当距离目标大约23公里的时候,飞弹鼻端的DSQ-26雷达会开始搜索并锁定抓到的目标,这时候F-14就不再需要提供飞弹任何目标资料。
当目标出现干扰讯号的时候,AIM-54另外有朝干扰源归向(Home on Jam)的模式来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