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县
涿县,旧行政区划单位名。历史上的涿县治所均在今河北省涿州市城区;其所辖区域多有变动,但中心区域始终为现今河北省涿州市辖区。故而“涿县”一词一般是指现今河北省涿州市。
历史沿革涿州在春秋(公元前770年至476年)为燕国之域,在战国(公元475年至公元221年)为燕国之涿邑地。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灭燕,在燕都蓟(在今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南)设广阳郡,涿邑属广阳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涿邑地置涿县,属广阳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广阳郡南部、钜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郡、县治所均在今涿州市城区。涿县属涿郡。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为监察区,涿县属涿郡,涿郡属幽州刺史部。
西汉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涿县西北境置西乡侯国(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东仙坡镇上坡村西),东汉初撤,并入涿县;涿县东北境置阳乡侯国(在今义和庄乡长安城村),东汉时撤销并入方城县。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划分为州、郡、县三级,涿县隶属于幽州涿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称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
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幽州刺史治所由蓟迁至涿县(晋初又迁返于蓟)。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绥为范阳王,都涿县。范阳郡改称范阳国。在原阳乡侯国地建苌乡县,属范阳国。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苌乡县、方城县(治所在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西南),并入涿县。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撤遒县(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并入涿县。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析涿县西境原遒县地置范阳县,属昌黎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撤涿郡,涿县属幽州。
隋开皇五年(公元589年),析涿县东境原方城、苌乡地置固安县。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称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涿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涿郡复称幽州,涿县属之。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涿县改称范阳县。自此年至清末民初,涿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名不被使用,在此期间的行政区划沿革请参见“范阳”、“涿州”这两词条。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国废州称县,涿州改称涿县,仍隶顺天府。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顺天府改称京兆特别行政区,涿县属之。
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后,涿县改隶属河北省。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涿县被日本侵略军占据,11月在县城成立伪涿县公署。抗日战争期间,涿县乡村地区曾相继成立了几个抗日民主政权。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六督察区于涿县。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月,涿县铁路西地区与涞水山外平原地区组成涞涿县(人民民主政权)。机关驻涞水县龙安村,隶属察哈尔省平西地委(人民民主政权)。10月,以涿县路东地区为主组成涿良宛联合县(人民民主政权),机关驻宛平县庞各庄。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2月7日,涿县县城解放,路西涞涿县机关迁入涿县城,路东涿良宛县机关迁刁窝(现涿州市刁窝乡)。
1949年8月11日,路东涿良宛县与路西涞涿县合并,恢复涿县政区建制。涿县隶属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2日,涿县、新城(现河北省高碑店市)、雄县及涞水县山前四个乡合并为大涿县,治所迁高碑店(在现河北省高碑店市区)。原涿县治所城关镇改称涿州镇。
1961年4月28日,雄县从涿县分出;12月24日,涿县恢复原建置,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迁返涿州镇,涿州镇复称涿县城关镇。
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涿县属之。
1986年9月24日,撤涿县,以原涿县辖区设立涿州市,仍属河北省保定地区。
1999年,原保定地区、保定市合并,涿州始隶属河北省保定市至今。
相关资料1、《旧唐书·地理志》中范阳条:“范阳,汉涿郡之涿县也。”涿州条:“涿州,本幽州范阳县”。
2、《三国演义》第一回: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言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如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酌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支在涿县。刘备乃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正是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3、涿县战役: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1战区部队在河北省保定南北地区对日军华北方面军所部进行的防御战役。
其他关于涿县一词的更多相关内容,请参阅“涿州”、“范阳”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