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袁强
蔡袁强(1965~)男,1965年10月出生,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温州大学校长。《振动工程学报》编委、《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工程设计学报》编委、建筑振动工程学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从事土木、水利、市政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及设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工程学、土动力学、地基处理。
1987年7月毕业于浙大土木系水工结构专业,同年考取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12月获硕士学位后到浙江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1991年10月工作需要调回浙大土木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工作。1995年在职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5月起兼任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副处长、总工程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岩土、水利、市政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及设计工作,开设《土动力学与基础》、《地基处理》、《土工抗震》等课程,指导和协助指导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完成“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及抗震应用”等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部、厅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碎石桩加固粉砂性土地基研究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砂石桩加固地基及质监系统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粉砂土地基 坝液化及稳定分析”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负责和参加了“杭州钱塘江城市防洪堤地基稳定及抗震分析”,“温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地基处理”,“上海浦东之江大厦基坑围护设计”,“宁波银都广场基坑设计及监测”,“杭州双牛大厦基坑围护设计”,“台-温高速公路黄土岭隧道开挖分析监测”等二十余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的论证、设计、咨询及分析测试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动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在《岩土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地震学报》等一级刊物和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EI、ISTP收录。
1996年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英才青年组一等奖,1998年获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与岩土打交道的年轻学者蔡袁强
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从1897年始建求是书院,到二十一世纪初年成为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它不仅造就了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风气,而且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学者,如: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李政道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进入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末叶,浙江大学一如既往地承担着这个历史的责任,而新一代的著名学者也正在不断涌现。
蔡袁强,也是新一代走向著名学者行列的其中一位年轻人。
(字幕,播音)蔡袁强,陈宅镇人。1987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同年考取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在职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起兼任浙江大学基本建设管理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蔡袁强一直从事岩土、水利、市政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及设计工作。开设了《土力学与基础》、《地基处理》等学科,指导和协助指导十余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完成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部厅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浙江大学教授蔡袁强同期声)
记者:你们的研究主要应用在那些方面?具体的工程有哪些?
我刚才说过了,我们整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沿海地区,针对沿海地区到我们这儿来工作,所以说整个学科相互交流信息还是比较频繁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所以沿海地区软粘土质的地基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比重,比如说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做得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比如温州机场,温州机场是87年开始建造的,是我们国家在软粘土地基里面的第一个机场,应该说我们在软粘土地基里面做整个方案之前,我们国家民航局也请教和咨询了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几个咨询公司,他们都认为在软粘土地基方面,像温州地区都是很难(造机场的),他们认为这个是不合适的,我们所里面一批老师、一批老前辈跟我们一批年轻教师一道提出来(可以造机场),在我们软粘土地基里面沙井的处理方法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温州机场到现在为止,运行的比较好,再如像钱塘江防洪堤,这个钱塘江防洪堤是按一百年一遇的设计标准来设计的。
记者:你们现在从事的岩土研究方面在国内、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从整个学科来说,应该说在国内还是数一数二的,在国际上,在软粘土地方面,在动力学方面,我刚才所讲的几个学科方面,我们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说我们这个学科跟整个国外的联系也比较多,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外面去做博士、博士后的也比较多,外面也有很多归国留学人员。
蔡袁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来,和他的同事们一道,用勤奋、坚韧不拔的意志,用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岩土研究方面走出了一条辉煌的道路。这些年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但蔡袁强却没有满足于这些耀人的荣誉,他在做好教学和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心致力于科学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工作。
(浙江大学教授蔡袁强同期声)
记者:现在您是浙江大学的一个教授,同时又是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应该说您是一个双重身分,既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经营人,您觉得在这样一个新世纪里面,对你们这种新式的学者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新的定论,或者说一个新的看法?
我们浙江大学有一句通俗的话,(作为)一个老师你不但是一个好学者,好教授,为人师表是你的本职,另外,就是你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在我们学校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分量,所以说我们现在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我们在科研工作方面化的(精力)也是非常大的,去年我们学校成立了国家级的浙江大学科技园,允许我们教师,也鼓励我们教师兼职到科技园去当法人,尽快把我们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园这么一种形式,转化成生产力,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一方面能够使我们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么一种平台,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获去了一定的科研经费,反过头来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能够改善我们仪器设备的条件,促进我们整个学科、整个浙江大学的发展,这个我觉得是不矛盾的,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
因为他的杰出能力和优秀的科研成果,蔡袁强1996年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英才青年组一等奖,浙大十佳优秀青年教师;1999年获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同时,他还担任了《振动工程学报》编委、浙江省科技学会副会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当然,蔡袁强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教授,他对如何教书育人也有他自己深刻的理解。
(浙江大学教授蔡袁强同期声)
就是我希望你知识上,你科研水平上能做到“上天入地”,怎么个“上天入地”?第一,你做科研的话,你做出来的论文,你做出来的科研成果要达到一种比较高的水平,我是指“上天”,你要跟国内外比,(跟)同一个学科的也要能够去比,你要“上天”;“入地”的话,(就是)你做出来的科研成果,能够应用于工程实际,所以要求我们学生既要有“上天”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入地“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话,我培养出来一个学生的话,在整个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可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提出来,培养学生要培养复合型的一个人才,不单单是一个传统的学究型的人才,我觉得(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并重这种这种方式还是合适一点。
从诸暨一个小山村的普通一个孩子,到现在成为一个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蔡袁强可以说是感慨良多,他说首先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舞台。同时,他也觉得一个人要成功,还有必须自己在主观上加以不屈不挠的努力。
(浙江大学教授蔡袁强同期声)
我觉得从自身的角度来说,不管你是从事什么专业的,尤其是我们年纪轻的同志,我觉得要勤奋、敬业,假如光有一个外部的机会,假如你自己不刻苦,你自己不上一定的层次,你自己没有能力的话,就不可能抓住这个机遇。
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作为浙江大学的年轻教授,蔡袁强也将以此为目标,孜孜以求于他的专业学科研究和教育。
(电视稿件提供:诸暨电视台社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