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村
1、鄢陵县柏梁镇姚家村姚家村位于鄢陵县柏梁镇政府西南2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435户,1525口人,2743亩耕地。
姚家村旧称“姚家花园”,相传为唐代三朝名相姚崇所建。据传说,姚崇为人耿直,睿宗在位时,他见太平公主乱政,就与宋景一起奏议,让太平公主退居东都洛阳,结果触怒睿宗,被贬出京城。姚崇贬官期间居于鄢陵城西5公里处,这里民风淳朴,水土丰美,他便在此种起了花,建起了花园,后经沧桑巨变,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姚家村。
姚家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之美誉。1959年,北京林学院城市居民绿化系派出师生104人,在陈俊愉教授带领下,来到姚家村考察实习,以姚家村花卉栽培技术为基础,编著有《鄢陵园林植物栽培》一书。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及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已全部种植花木,部分农户还外出租地共5800多亩,用于花木生产。姚家人惜地如金,他们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俱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2004年,人均纯收入6040元。
“梅开腊月一杯洒,鄢陵蜡梅冠天下”。姚家人依花致富,借花扬名,大批昔日侍花卉草的种花人,如今勇闯市场,输出劳务技术,承揽绿化工程,足迹遍及国内外,由“花农”转变为“花工”、“花商”。目前,全村有花木经纪人280多人,在外花工420多人,并有4名花工传技国外。
百花竞秀春满园,欲寻春色到姚家。发展花卉生产,使姚家人实现了“五子登科”,即“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用上了机子,转换了脑子”。如今,姚家村各式楼房林立,街道宽广整洁,人际关系融洽,呈现出一派自然和谐、文明富裕的农村新景象。全村有98%的农户安装有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拥有手机800多部,有各类轿车、工具车210多辆,20多户宽带,姚家人正朝着建设花卉强村、小康新村的目标迈进。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以来,该村党支部连续两次被中共河南省委命名为“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市、县农业结构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先进单位。
2、江西宜丰县棠浦镇姚家村姚家村位于宜丰县棠浦镇东4公里处,东邻新庄乡邓家村,南与上高县泗溪乡塘下庙村交界,西邻枫林村,北与塘岭村及新庄乡万坊村相接。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属丘陵地区。东西相距3公里、南北1.5公里,全村形成“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土壤结构分别为沙质40%、红粘质土30%、黑粘质土30%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层共有9层,其中优质煤60%,劣质煤20%,经省地质队考证,煤炭蓄量为6千万吨。今镇办煤矿有4个煤井坐落在村境内。 清末,姚家属天德乡24都3图,民国期间属天德乡第10保,解放初属棠浦区小水乡。1949年成立农会,1953年4月成立10个互助组,1955年8月成立2个初级社,1957年8月成立1个高级社。同年,划归棠浦乡管辖。1958年成立棠浦公社姚家大队,因大队部驻地在姚家自然村而得名。1967年(文革期间),改名红星大队,1968年扩社井队,由塘岭、姚家、枫林并为永忠大队,1972年,调整大队规模一分为三,单独成立姚家大队。1983年,撤社设乡,为棠浦乡姚家村。至今行政隶屑关系一直未变动。
1994年,全村辖谌家、朱家(共4个村民小组)、寨里(1个村民小组)、王家(1个村民小组)、姚家(2个村民小组)、罗坑(1个村民小组)、金盆形(1个村民小组)共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18户721人,劳动力432个;耕地面积1713亩,其中水田1626亩,水面300多亩;有小(二)型水库3座;有林业面积3千多亩,活立木蓄积量2万多立方米,人平纯收入为760元。
3、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姚家村位置面积姚家村位于镇政府东南约1公里处,距黄城30公里,离龙口14公里.东南与岭西村接壤,南与后徐家村相望,西接隋家村,北与马家村为邻.村庄面积为0.03平方公里。
村名由来据传,明朝万历年间王氏由四川迁来建村,清朝顺治年间姚氏由山西小云南迁来定居,王氏绝后姚氏兴盛,取名姚家村.人口姓氏现有居民65户,其中男性103人,女性120人,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人.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7.93%.姚13户,赵14户,康9户,刁6户,王、郭各4户,李、黄各3户,崔、隋各2户,均系汉族。侨居南朝鲜2户,分别为李、隋姓。村政建设新政权建于1945秒年 ,党支部建于1947年。历任党支部书记:李维田、郭金良、姚福先。历任村委主任:郭连仲、李青山、隋广利。现有党员7名,团员10名,基干民兵5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