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氏隐龙

基本资料物种名称:当氏隐龙
拉丁文学名:Yinlong downsi
生存年代:晚侏罗纪
生存地点:中亚
命名人:徐星, 2006
命名来历:属名隐龙yinlong概念来自电影《卧虎藏龙》,种名downsi纪念于03年已故的Will Downs,他曾参与了多次中国的古生物田野挖掘活动。
物种简介:当氏隐龙(属名:Yinlong)意为“隐藏的龙”,是基础角龙类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的中亚。它们是种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龙,身长约1.2米。 当氏隐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龙下目恐龙。
物种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爬行纲Sauropsida
总目: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鸟臀目Ornithischia
亚目:角足亚目 Cerapoda
下目:角龙下目 Ceratopsia
属:隐龙属 Yinlong
种:当氏隐龙 Y. downsi
发现历史一个由美国与中国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联队,包括徐星、凯萨琳·福斯特(Catherine Forster)、吉姆·克拉克(Jim Clark)、以及Mo Jinyou等人,在2006年叙述并命名当氏隐龙。当氏隐龙的属名来自于普通话的“隐”及“龙”两字,并参考了电影《卧虎藏龙》,因隐龙的发现地点接近《卧虎藏龙》在新疆的拍摄地点。“龙”是中国媒体常用来称呼恐龙的字,因此也用在数个中国恐龙的名称中(帝龙、寐龙、五彩冠龙)。
当氏隐龙是隐龙属的模式种(Y. downsi),是由已逝的Will Downs为名,他在发现隐龙的前一年逝世,曾参加过许多中国古生物挖掘活动。
隐龙的化石为单一异常保存良好的骨骸、完整的头颅骨,是接近成年的个体,于2004年发现于中国新疆侏罗纪中到晚期的石树沟组地层。隐龙发现于该组地层的上部,该地质年代为晚侏罗纪牛津阶,接近1亿5600万年前。所有其他的角龙类都是发现于较晚的白垩纪。
生活习性饮食:
当氏隐龙的腹腔曾发现7个胃石。胃石可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植物。在其他角龙类如鹦鹉嘴龙也发现了胃石

,大部分其他恐龙、许多鸟类中也发现了胃石。
发现意义2006年6月16日,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IVPP) 的徐星和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詹姆士 M. 克拉克 , Robert L. Weintraub发表了一种已知最古老的角龙类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
当氏隐龙发现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准葛尔地区,时代为晚侏罗纪早期,跟早前发表的最古老暴龙科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发现于一个地层。此次发现的恐龙比之前已知最古老的角龙类早了二千万年。
过往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s)和角龙类(Ceratopsians)是由亲缘关系的二个特化恐龙群体,而隐龙具有二个类群的特征,而且还具备了更早分家的异齿龙类(Heterodontosauridae)的特征,显示了一种原始的变异形式,具备了解角龙类和肿头龙类演化的重要意义。
发现的隐龙标本非常完整,被鉴定为一未成年个体,身长约1.2米。从发现的标本来看,隐龙头上没有角,头盖骨背面上比较特殊,有角龙类的扩大化趋势。 其他的特征包括粗糙表面的上下颚骨和相对较短的前肢,估计隐龙是双足行走的动物,这一点和其他小型的鸟脚类恐龙相同,是证明角龙类演化自小型双足行走恐龙的证据。
系统分类

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的系统分类:
Ornithischia Seeley, 1887.
Heterodontosauriformes new taxon.
Marginocephalia, Sereno (1986).
Ceratopsia Marsh, 1890.
Yinlong downsi gen et sp nov.
分类依据:
当氏隐龙上颚末端的喙骨(Rostral bone)可确定当氏隐龙为角龙下目恐龙,但是当氏隐龙头颅骨的数个特征,尤其是头顶方轭骨的装饰,起初都被认为是厚头龙下目的特征。隐龙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为头饰龙类的共有衍征,但这些特征在所有从隐龙演化出的角龙下目恐龙身上消失了;头饰龙类包含了角龙下目、厚头龙下目。这些特征更证实了头饰龙类的存在。隐龙也保存了畸齿龙科的头颅骨特征,支持了畸齿龙科与头饰龙类有紧密关系的假说。畸齿龙形动物(Heterodontosauriformes)包含了畸齿龙科、头饰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