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斗蟋

斗蟋Velarifctorous micado (Saussure)

形态特征:

体中型,雄成虫体长13~16mm,雌虫14~19mm,褐色至黑褐色。头顶漆黑有反光,后头三对橙黄纵纹、其两端粗而中央缢缩呈大括弧型,单眼三角形排列、中单眼位于额脊,前胸背板横形,黑褐色。

雄虫前翅伸达腹部末端、雌虫则仅略超过腹部中央或接近腹端,后翅均不发达;雄虫发音镜略长方形、具斜脉两只,其中有一横脉曲成直角、将镜分为两室;翅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产卵器长于后租腿节。卵长圆型,两端圆,0.4mm*2.5mm,表面光滑。

该虫多与长颚蟋混生,但长颚蟋无斗蟋那样的斗咬习性。

生物学习性:

在北京、南京等地1年1代,以卵越冬。

8月初见若虫,下旬见成虫,9月间盛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每雌产卵约150~200粒,散产于土内1~1.5处。穴居,昼伏夜出,雄虫洞穴常相对固定而雌虫无固定洞穴,雄虫善鸣以招引雌虫前来交配;其鸣声还有占据领地、警告其他雄虫不得入侵,及在两雄相斗时其壮威等作用。两雄相遇时进行殊死搏斗的目的在于争夺配偶。该虫一般都生活于土壤稍潮湿的旱作田及砖石下或草丛间。

该虫有习性好斗,鸣声宽宏,音节匀称、略有苍声,可连续长鸣不已,既是一种玩赏价值很高的昆虫,也是一种杂食性危害豆、蔬菜、芝麻、谷子、甘蔗及树苗等的害虫。

分布于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四川、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及日本等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