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赵之谦积书岩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清赵之谦积书岩图

【名称】:清赵之谦积书岩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简介】:

纸本 设色 纵69.5厘米 横39厘米

此图取材于河北层山积书严的景色,崖脚下碧波荡漾,陡直的峭壁险峻无路,石崖间青松盘曲,苍翠欲滴。山腰上缀有洞窟一穴,洞内有天然横坚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堆积书卷的藏书库,赋予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此图运用传统笔墨,工写结合,笔致流利活泼,从山峦起伏,山石的结构和松秀的鬼面皱等方面来看,远追王蒙,石涛的山水技法,吸收变化,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此图为其挚友南汇沈树镛所作,曾同纂《环宇访碑绿》一书。署款“郑齐侍郎命赵之谦画”。

关于作者:

赵之谦(公元1829一1884年),字为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善篆刻、书画。书法初学颜真卿,后专师北碑,自成一家。花卉继承陈淳、“扬州八怪”的传统、并融合金石篆刻,笔势流动,结构新颖,是近百年来著名画家之一。著有《二金*堂印谱》,《悲*居士诗胜》等传世。

他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他的各种书体都涉猎并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赵之谦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可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同时他也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赵之谦精通于书画篆刻,擅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两派,求笔诀于画花卉、蔬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济等长处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画风,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赵之谦开创了清末写意花卉的新风,创作出了许多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篆刻初学浙、皖两派,后吸收古钱币、镜铭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汉鉨印规范,章法讲究,古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路。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