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郑起侍郎
作者:【杨徽之】年代:【宋】体裁:【七律】
作者简介:杨徽之
[公元九二二年至一000年]字仲犹,建州浦城人。生于梁末帝龙德元年,卒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年八十岁。幼刻苦好学。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周显德中,(公元九五七年左右)举进士甲科。同时登第者十六人,世宗命覆试,惟徽之与李覃、何俨、赵邻几中选。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徽之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①
清明时节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门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④。
回首故山千里外⑨,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
①寒食:寒食节。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禁火,吃冷食,谓之寒食。郑起:宇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直史馆,迁殿中侍御史。入宋,乾德初(963)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疑称其侍郎乃侍御之误。②清明时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节,故寒食清明常并举。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③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④迥(炯):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⑤故山:故乡。
【解读】
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这首诗是杨徽之向分处异地的友人倾诉"别离心绪"之作。首联写山城寂寂、家家绿柳掩门,他就在这寒食清明时节出郊外春游。这一联既点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也渲染出贬谪之地的僻远荒寒和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感,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颔联描写郊游所见之景:隔水有寺,寺掩映在竹林中,竹林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着;路边有村庄,村里有花,花在稀疏的雨中纷纷凋落。景物画面色调清淡。诗人以紧凑而流畅的句子,表现出景物的远近、层次、疏密、朦胧和清晰,更营造了一种令人触目伤感的凄清幽寂氛围。似乎并不着力,就已"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颈联即景抒情。"天寒",故欲借酒暖身遣愁,无奈"酒薄",竞不能成醉;"地迥",故生思乡之念,但登"高楼"眺望,家乡渺远,愁情倍增,更黯然消魂。这一联更凝炼浓缩,句中有顿挫转折,意蕴丰厚,颇得杜甫律句神味。近人陈衍说,尽管"难"、"易"二字对得太死,但两句合看则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显自然流转之美(见《宋诗精华录》卷一)。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尾联向友人抒发迁谪别离之情,以"向谁言"的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出唯有友人郑起可以一诉心曲之意。
全诗写幽寂凄清之景,抒凄楚动人之情,自然清新,曲折委婉,颇耐品味。宋僧文莹曾说必"以天地皓露涤其笔于冰瓯雪杭中",才能与杨徽之的诗"神骨相附"(《玉壶清话》卷五),此诗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