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村

1、河北兴隆县八卦岭乡草场村草场村位于河北兴隆县八卦岭乡政府东侧1.5公里,村中常住人口1600人,耕地面积1500亩,荒山山场面积5500亩,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子等。林果种植有板栗,年产400吨,木区种植速生杨1000亩,油松2000亩,全部为用材林。养殖业养牛30多头,鸡、鸭为散养。
草场村林场种植面积较大,可开发经济林,招商引资办厂,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发展林果业。
草场村5年来自筹资金20万元,翻修小学教室12间,修建小学办公室5间,修建村部办公室7间;退耕还林1000多亩,进行土地产业结构调整,低压整改,电话普及75%,修沙石路3公里,修建饮水灌溉工程,打大型机井5眼,解决饮水问题,安装有线电视的占全村的75%以上。村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先进集体”。
2、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草场村草场村位于大村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位于大泊公路边上,交通位置优越,是大村镇向南的必经之路。村

域东西1.5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8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现有150户,502口人,有范姓、杨姓、徐姓、刘姓、贾姓等居民。其中以范姓最多,所以又称范家草场。
草场村历史上以农、牧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五金业。80年代初,已经有企业3家,其中,以纺织机械加工、五金、木器加工等为支柱企业。现在,全村个体机械加工户9家,私营企业2家,合资企业1家,年收入突破1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2005年7月该村全面推行农村老年人、老党员生活补贴。分别给予每月60元、100元、150元、200元、300元不等的补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市、镇两级评为“十佳文明村庄”、“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1]。
3、河南省宜阳县莲庄乡草场村莲庄乡草场村位于乡政府东南3公里处,该村地形以丘陵为主,道路交通便利,以烟叶为主要产业,耕地面积为1500亩。全村3个自然村,人口1067人,260户。有小学1所,二层教学楼,教师5人,学生120人,现有村部、党员活动室共2间50平方米。卫生医疗点1个,医务人员2名,属新农村建设三类村[2]。
4、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草场村基本情况
草场村现位于义和镇政府住地东南10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约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70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224户,总人口740人,其中男性357人,女性383人。
生活状况
解放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有 40%户住上砖瓦房, 100%户有电视机,50%户有电冰箱70%户用上洗衣机,有 80%户安装了固定电话,90%的户有手机,40%户有摩托车,40%的户有三轮车,轿车12辆,客货车14辆,少量家庭购入电脑8台。
文化教育
1952年创办草场小学,1985年扩建小学,学校占地面积 7000平方,建筑面积400平方 ,校舍16间,设小学班5个。1987年将该村适龄学生转至义和就读,入学率达到98%,1990年建幼儿园1处。
随着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1992年村投资3万元,建造了党员电教室。
卫生医疗
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建卫生所,备有常有药品,陈米美、崔宝德任卫生员,“文革”时称“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
村内体育设施配备情况,村民参加乡及乡以上体育比赛情况。
计划生育
60年代,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70年代起,计划生育坚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实行结扎节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进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教育,并严格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1985年在村规民约中,特别列入计划生育内容。1990年村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实行协会会员联保开展计生服务活动。对独生子女户的奖励和补助措施每户每年120元。(补充协会工作情况、对独生子女户的奖励补助措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以下。2006年,全村育龄妇女171人,全年出生数8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10‰,独生子女领证率100%。年死亡数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呈负增长。
社会保障1992年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全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80人,占村人口的25%,参加其他保险150人,占村人口20%。自2002年起,村民就医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达到95%。全村五保户4户,重残贫困户2户,每年救济1万多元;75岁以上老人22人,每人每年补助金额960元。最低生活保障户7户,13人生活最低生活保障金每年11000元。
经济发展
特别是1984年建区以来,该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1988年该村推行“双田制”改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土地少的矛盾,发展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的矛盾,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该村充分发挥优势,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劳务经商,走上了致富道路,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260元增加到2006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3]
妇女组织1941年6月, 草场村成立马如来为会长的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1949年12月改称妇代会,1959年1月改称妇女大队,1967年1月改称妇代会?,1984年起,妇代会主任由村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主要负责妇女、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妇代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带领妇女群众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计划生育、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多年来在上级妇女组织的带领下,我村妇代会多次开展创建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及计生服务活动。(各村补充在上级妇女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4]
团组织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抗争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成为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1941年3月,草场村成立青救会(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孙秀章为会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草场村团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1947年以来,该村团组织在上级团组织的带领下积极配合党组织,对农民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划分阶级成分,恢复发展生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通过学雷锋活动,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团员学习雷锋精神、无私奉拥军拥属,为集体为各人做好事不留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团支部在上级团组织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带领该村广大群众科技致富。(各村补充在上级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1963年的学雷锋活动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