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地早熟禾

【牧草名称】冷地早熟禾
【牧草学名】PoacrymophilaKeng
【来源与分布】冷地早熟禾为我国特产。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四川、新疆;在国外,印度有少量分布。
【牧草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具砂套,有根状茎。秆丛生,直立,稍压扁,高30~65厘米,具2~3节,叶稍平滑,基部略带红色;叶舌膜质;叶片条形,对折内卷,先端渐尖,长3~9.5厘米,宽0.7~1.3毫米。圆锥花序狭窄而短小,长形,花序长4.5~8.0厘米,通常每节具2~3个分枝。小穗灰绿色而带紫色,长3~4毫米,含1~2小花,小穗轴无毛;颖质稍厚,卵状披针形,具3脉,第一颖长1.5~3.0毫米,第二颖长2~3.5厘米;外稃长圆形,先端膜质,间脉不明显,基盘无毛,第一外稃长3~3.5毫米;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纺锤形,成熟后褐色。
【牧草特性】冷地早熟禾茎秆直立,茎叶茂盛。当年实生苗只能达到孕穗期,不能结实。在青海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返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孕穗,6月上旬至7月上旬抽穗开花,8月下旬种子成熟。生育期105~115天。冷地早熟禾根茎发达,分蘖能力强。据调查,自然生长的当年实生苗分蘖达3~4个,而栽培的则可达22~42个,若土质疏松、肥沃,分蘖可达百余个。须根多而密集,一般多集中于18~24厘米深的土层中。冷地早熟禾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海拔高低均能生长良好。抗旱能力也较强。耐盐碱、耐瘠薄,在pH7~8.3的土壤上种植,生长良好,并能完成生活周期。抗寒,幼苗能耐-3~-5℃低温,成株冬季-38.5℃也能安全越冬。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湿润的沙壤土,轻粘性暗栗钙土生长繁茂。冷地早熟禾具有广泛的生态幅度。能适应高原复杂的生境条件。人工栽培的冷地早熟禾草地,可做为割草场,或割草、放牧兼用。也可与其它牧草混播,做割草、放牧草场。一般可利用7~10年。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冷地早熟禾茎秆直立,柔软,略带甜味,适口性好。据分析,各个不同发育期粗蛋白质含量接近苜蓿,以抽穗期最高,完熟期含量下降。因此,最好利用时期在开花期最佳。冷地早熟禾开花前马、牛、羊最喜食,开花后虽然粗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干草质柔软,适口性并不降低。是夏、秋各类家畜的抓膘优良牧草、冬春则是救命保膘草,青干草是冬春的良好补充饲草,粉碎后猪也喜食。冷地早熟禾枝叶茂盛,营养枝发达,营养生长期较长,种子成熟后枝叶仍保持青绿,叶片不易脱落,叶片占的比重也较大。冷地早熟禾是疏丛性禾草,株高为中等,为割草和放牧类型的优良牧草。天然草地上能形成成片的草丛,亩产干草25~35千克;人工种植的草地第一年亩产干草35~50千克,株高17~20厘米,第二年至第六年亩产干草225~450千克,第六年以后产草量下降,若能及时施肥、灌水、松耙加强管理,草地寿命可延续10年。结实性能好,一般结实率可达60~80%,亩产种子40~50千克。
【栽培技术】冷地早熟禾种子小而轻,千粒重0.35~0.50克,每斤种子100~142万粒。因此,种植时要求精细整地、施肥、灌水,播前镇压,防除杂草,浅开沟,浅覆土。在青藏高原,一般春播,也可秋播,播种量每亩0.5~0.75千克,割草用可适当增加。条播行距20~30厘米,播深1~2厘米,播后镇压。苗期生长缓慢,要防止牲畜践踏,及时防除杂草,分蘖、拔节期灌水、追肥,可提高当年产量。
【常见牧草病害】禾草雀麦花叶病毒病
【常见牧草虫害】亚洲飞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狭翅雏蝗、西伯利亚蝗、草原毛虫类、秆蝇类、意大利蝗、蛴螬、蝼蛄类、金针虫类、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大垫尖翅蝗、小麦皮蓟马、麦穗夜蛾、跳甲类、叶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