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S.Brunauer(布鲁尼尔)、P.Emmett(埃密特)和E.Teller(特勒)于1938年提出的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其表达方程即BET方程,推导所采用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一、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发生多层吸附;二、除第一层的吸附热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推导有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两种方法,均以此假设为基础。

由其假设可以看出BET方程推导中,把第二层开始的吸附看成是吸附质本身的凝聚,没有考虑第一层以外的吸附与固体吸附剂本身的关系(详细BET二常数和三常数方程,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推导,若需要可提供)。大量实验也证实,固体吸附剂的不同所造成其本身表面能不同而对吸附质第一层以外的吸附的影响是很弱的。对于低温氮吸附法,氮气作为吸附质,BET方程成立的条件是要求氮气分压范围为0.05-0.35,其原因也就出于此两个假设(在相对压力小于0.05时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平衡,甚至连单分子物理吸附也远未形成;而在相对压力大于0.35时,孔结构使毛细凝聚的影响突显,定量性及线性变差)。

BET理论最大优势考虑到了由样品样品吸附能力不同带来的吸附层数之间的差异,这是与以往标样对比法最大的区别;BET公式是现在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测试结果可靠性最强的方法,几乎所由国内外的相关标准都是依据BET方程建立起来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