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花童鸡

名菜简介叫花童鸡,是浙江省杭州市的特色名菜之一,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它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越鸡、绍酒、西湖荷叶,加上各种调味品烤制而成。先在鸡腹中填满佐料,然后用荷叶及箬壳包扎,再在外边 裹上一层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在文火中煨烧三四小时。到顾客食用时,整个泥团拿到餐桌上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由于它是经密封烧烤的,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泥团中的名酒的香醇气味,经火烤后沁入鸡肉,一股清香在桌面上扑鼻而来,更增添了情趣。
历史传说叫花童鸡这道传统名菜还有一个探根溯源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个乞丐流落他乡,饥寒交迫 ,病倒在地,伙伴们为了救他,架起篝火让他取暖,又设法弄来一只鸡,但无炊具。有人捞起旁边塘泥把鸡包起来,投入篝火中烘烤,后来敲开泥团,不仅鸡毛随之脱落,鸡肉鲜嫩喷香。杭州菜馆后来效法,并称之为“叫花童鸡”。
烹制方法主料辅料:
嫩母鸡1只……1500克
鲜荷叶………2.5张 玻璃纸…………1张
猪腿肉…………75克 细麻绳………4米
猪网油………250克 姜丝……………5克
八角……………2克 葱段……………5克
白糖…………7.5克 山奈……………1克
绍酒……………75克 酱油…………35克
花椒盐…………10克 辣酱油………25克
白纸…………1大张 精盐…………162克
酒坛泥………3000克 味精…………4克
大葱…………100克 熟猪油………25克
具体做法:
1.母鸡宰杀后,用80℃的热水烫浸炬毛,洗净,在左腋下开约4厘米长的口子,取出内脏、气管和食道,用水冲洗干净,沥干。剁去鸡爪,拆出鸡翅主骨和腿骨,翅尖用刀背轻剁几下,鸡颈根部用刀背敲几下,轻轻地将颈骨折断,然后,在鸡腿内侧竖割一刀,便于调料填塞人腹内。
2.山奈、八角碾成粉末,放在瓦钵内,加入绍酒50克、酱油25克、白糖、精盐1.5克、味精1.5克,葱段和姜丝拌匀,把鸡腋渍15分钟,使调味品渗入鸡肉内。
3.将猪腿肉、大葱切成丝。炒锅置旺火,下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投入葱丝、肉丝煸炒,加酱油10克、精盐0.5克,绍酒25克、味精2.5克,炒熟即成配料。
4.将炒熟的配料用竹筷从鸡腋下刀口处填入腹内,灌入卤汁。把鸡头紧贴胸部扳到鸡腿中间,再把鸡腿扳到胸部,两翅翻下,使之抱住颈和腿。然后,用猪网油包裹鸡身,外面用1.5张荷叶包住,第二层包1张玻璃纸,再包上1张荷叶,用细麻绳捆扎结实。
5.将酒坛泥碾碎,加入沉淀的酒料、精盐160克和清水500克捣烂,用湿布一块,把烂泥均匀地裹紧鸡身,去掉湿布,包上白纸,以防煨烤时泥土脱落。
6.将泥团鸡放入烘箱,先以220℃高温烘烤,
40分钟后,调整到160℃续烤3至4小时至熟,磕去泥巴,跟花椒盐。辣酱油一同上桌。
工艺关键:
1.折断颈骨,不要将鸡皮撕破。
2.腌鸡时,中间翻动2—3次。
3.泥团鸡放人烘箱,使鸡腹朝上。
4.烘烤4—5小时,鸡肉较烂,鲜美适口。[1]
制作工艺其一,净童子鸡必须去骨。并不是将所有的骨头都去掉,为了便于包裹、成熟和入味,必须去掉腿骨、翅膀骨和脚爪。去骨后要将整只鸡从头至尾用刀背拍松,在保证鸡皮不破的前提下,将鸡脖子和鸡胸部的骨头拍断。
其二,腌制方法简单,突出原汁原味。每只童子鸡用盐15克和山奈粉12克,葱、姜、黄酒各20克,腌制20分钟。
其三,用猪里脊丝和大葱丝炒后做馅料。猪里脊丝和大葱丝加盐炒至断生即可,塞入鸡腹内可祛腥增鲜,保证鸡腹内的汤汁清澈。有些师傅将鸡腹内填入八宝料,往往是弄巧成拙,汤不清澈,卖相不好,还让八宝料味掩盖了鸡肉的鲜味。实践证明,还是原味的好。
其四,酱油上色,熟猪油封口。鸡腹内填入馅料后,每只鸡要用10克左右的酱油抹匀全身,起上色作用,再用70克左右的熟猪油,将开口处封住并涂抹均匀。
其五,包裹五层汤汁多。为了防止鸡肉的水分和香气蒸发,要用一张荷叶裹第1层(增香),用玻璃纸包裹第2层(裹紧),接着裹第3层玻璃纸(防止破损),第4层用一张荷叶包裹,用棉丝绳子捆紧,以便于粘附第5层的酒坛泥(即用于绍兴黄酒坛封口的泥巴,有特殊的酒香味)。捆好的鸡在裹泥巴之前,要在底部垫一块纸板,并在表面用湿毛巾裹一遍,这样处理既美观又可以防止酒坛泥变形、开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