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吧物理与其他学科技术交流协会
孢子吧物理与其他学科技术交流协会(Spore physics Association,中文简称孢物协,英文简称SPA)
概述孢子吧物理与其他学科技术交流协会是由peterlion组织,为吧里科学技术发展,给广大的热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孢子吧的吧友们一个交流的空间,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
专门谈论宇宙,生物起源,各时期人类发展及展望人类于未来所做的事
近期讨论内容
第一节,宇宙起源
第二节,生物由来
第三节,关于部落群居
第四节,交通及军事发展
第五节,奔向太空
近期此协会正广收热爱科学者为会员中
贡献尿不湿,又叫“最大量吸收衣服”Maximum Absorbency Garment,简称MAG
作用:果汁撒到上面不会冷。另外它可以吸收重达10KG的液体(想想看多少杯啊)
果汁
作用:撒到尿不湿上面。
高档太阳眼镜
作用:挡太阳,耍酷
高档运动鞋垫
作用:防止你的大汗脚把鞋给湿了!
MRI人体数字成像技术
CT
轻薄笔记本电脑
Hyperwall(它由128台显示器拼凑而成,整合有128个图形处理单元以及1024个中央处理器,最高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74万亿次,数据存储能力为475TB,分辨率更是高达2.5亿像素。整个显示墙的尺寸为23×10英尺。据说这样一个显示墙的图形处理能力相当于600部高档游戏机。)
Hyperwall-2(相比于第一代Hyperwall的性能提高了100倍。)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
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 (信息守恒定律)
皮丘的补充:任何能量、物体都不会凭空消失、凭空出现,只会作转换和移动。
质能公式:E=mc^2 (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万公里。)
历史简介(“孢子吧物理与其他学科技术交流协会”在下面称作“孢物协”)
2008-6-8 01:07 peterlion组织了孢物协,当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创作物
宇宙起源在100多亿年前,那时没有天,没有地,没有空气。混沌中蜷缩着一个人,盘古(甲:这是科学吗?我咋看着像神话?)
呀,写跑了写跑了。
在200多亿年前,整个世界还是未知的,宇宙还没有诞生
约137亿年前,不知是大爆炸,还是别的什么,宇宙出现了,炸锅了...
开始的宇宙就是一锅粥(自认为此比喻很恰当),一锅粒子粥。
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如此高温下,不仅我们熟悉的物质无法存在,连原子核也会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构成的基本粒子粥。
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发生了。中子和质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产生由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计算表明,氦核形成的过程持续了大约3分钟,形成的氦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 (这就是为什么化学书上说宇宙80%是氢元素了)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应当由大约25%的氦和75%的氢组成,这与天文测量结果极为符合。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与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l%,它们大部分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
当然,后几号元素是人类自己合成的
好,下面给个大爆炸理论的最有力证据:天文观测表明,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这就能证明,200亿年前什么都没有
吧里有达人名曰末日,既然讲了起源,再渗透下结束,即末日
理论: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这一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下去。
1.永远膨胀的结果
在非常遥远的将来,比如1亿亿亿年以后,所有的恒星都燃烧完毕,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宇宙的尺度已经膨胀到如今的1亿亿倍,而且还在扩张下去。
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露声色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应的作用下释放出微弱的辐射,最终全都以热和光的形式蒸发掉。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连质子这样稳定的基本粒子也衰变、消亡了,宇宙最终变成一锅稀得难以置信的汤,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来越少的电子和正电子。
所有这些粒子都在缓慢地运动,彼此越来越远,不会再有任何基本物理过程出现。 这是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面对的是永恒的生命,抑或永恒的死亡。这种情景,差不多就是“热寂”了。
2.收缩的结局
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
。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
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
于是,宇宙的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随后,质子和中子也无法区分,挤成一堆由夸克构成的等离子体。(夸克即组成质子中子等的单位)
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质和空间碾得粉碎。在这场与大爆炸的“暴胀”相对的“暴缩”中,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 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诞生于无的宇宙,此刻也归于无。无数亿年的辉煌灿烂,连一丝回忆也不会留下。
生命起源
首先,有些朋友开始yy啦:今天讲生命起源?人类的?是不是x教育?
不是!!!!
这里的生命起源是指生命何时、何处、怎样起源的问题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将生命起源归于神
什么女娲呀(中国)
肋骨呀(圣经)
神的脚趾呀(ms北欧神话)
这些假说极为简单地把生命的起源推到了一个不可知、也无法证明的上帝和神的身上。
当然,这是错的
好了,闲话少说,回归科学!
讲讲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科学家米勒做了个模拟试验:
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
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病毒更像这类物质。他们只由脱氧核糖核酸构成
第三步就是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前苏联学者奥巴林对此过程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
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
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
第2,3步都在原始海洋进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spore开始于海洋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动物已经分化。在植物界中,蓝藻和菌类繁盛;在动物界中,已经出现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入寒武纪,植物界中的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动物界中,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突发性开始繁荣。奥陶纪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头足类居多,在奥陶纪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没有颌的圆口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真正的鱼类是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到了泥盆纪时,鱼类已经很繁盛,是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总鳍鱼,以后发展成为两栖类。
两栖就向陆地生物的台阶,是从海洋生物演进到陆地生物的过渡
好了,接下来说说恐龙
科学家们认为恐龙及现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出两支,一支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其中后者,也就是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
那时的初龙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代表--植龙吧。只需瞧上植龙一眼,就会明白它的外貌与鳄鱼像极了,同样是铠甲护身,就连头骨上也有鳄鱼一样的坑洼。主要差异是植龙的鼻孔靠近双眼,而鳄鱼的鼻孔位于头的最前端。植龙与鳄鱼一样是肉食动物,而它们的亲族也有演变成植食性动物的,但无论是吃荤的还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上都长有骨甲,身后都拖着一条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时的初龙还进一步改变了身体的结构,后肢增长,加粗,成为水中的推进器。逐渐地,腿移到了身体下方。腿的位置变动和后腿的加长,对这类动物取得生存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气候变得更加干燥了,这些动物被迫移往陆地上生活,感觉到长短不齐的四条腿走起路来特别别扭,于是改用两条后腿行走。长而粗大的尾巴这时正好起到平衡身体前部重量的作用。由于姿态的改变,它们的步幅加大了,运动速度也提高了许多,这是向恐龙演变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不过,在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体条件尚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生活的时候,其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别的动物的惊扰。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便出现了!这类新的,富有生气的动物在陆地上向似哺乳动物发起了进攻。
恐龙的直系祖先当是派克鳄及其亲族们。派克鳄是一类小型的初龙,约60厘米到100厘米长,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而来,拖着一条长长的尾,长着一双较前腿稍微长些的后腿。晃眼一看,它像两条腿跑动的小恐龙。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它还是四条腿行走的动物,偶尔才用两条后腿奔跑。派克鳄与大型似哺乳动物-犬颌兽生活在同一时期,当遇到危险时,会很快跑开,而它自身也是一种肉食动物,那双后腿能帮助它追捕猎物。久而久之,派克鳄及其亲族们进化成了恐龙。
晚三叠纪的早期(大约二亿零五百万年前)类似派克鳄的一支祖龙类演化发展出第一只食肉的恐龙老祖先。
接着,侏罗纪,白垩纪.......
关于恐龙灭绝,我不想再说了......太常识了!
就说一句:恐龙没灭绝,他还活在我们身边....
(谁敢说自己没见过“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