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杨晋扇面画牧牛图
【名称】清杨晋扇面画牧牛图
【类别】中国古画、扇面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纸本,设色,纵16厘米,横52.5厘米。
扇面画《牧牛图》是一幅寓意深邃、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画面设色清淡雅致,用笔娴熟朗润。近景处,有一头啃食着青草的牛,摆动着尾巴,憨态懒情可掬。牧童手握横笛,悠然地骑在另一头牛的背上,凝神吹奏牧歌,悠扬的笛声唤来远处的飞鸟。历史上有很多画家都以牛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唐代的韩滉、戴嵩,宋代的阎次平、李迪,元代的杜本和明代的许道等。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用笔稚拙古朴,对牛的刻画形神毕现。北宋末、南宋初的画家李迪作品《风雨归牧图》中的牛,形象生动,处理手法工整精细。李迪所画的牛毛是遵循生长的规律,一笔笔勾画而成,细致入微,肌理感很强。而杨晋画牛有其独到之处。他用笔简洁明快。不求形象毕肖,率笔为之,线条精准,栩栩如生。正如画史记载:杨晋画牛,“蹄角生动,不减韩混、戴嵩”。画面右侧,两棵大树,枝繁叶茂;树下青石横陈,错落有致;石旁小草,郁郁葱葱。作者刻画树石时,以淡笔渴墨勾轮廓,稍作皴染;树叶以夹叶法绘制,虚实相间,自然天成。从画中可以看出,杨晋深得其师王翚(王石谷)笔墨的精华,且颇有“米家”树石的韵味。图上题诗云:“茂草丰林朝雨足,独来牛背郊原绿。笛声不解理宫商,信口吹成太平曲。”画面人景交融,风趣盎然。
此作采用“之”字形平远式构图。近景牧童与牛构成了画面的焦点,中景树石,远景青草、飞鸟,所有这些都融合在一个相映成趣的优美意境中。从此图款识“丙申小春,画为南乔先生清玩。西亭杨晋”中看出,这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杨晋72岁时为“南乔先生”所画,是其晚年佳作。此时杨晋深得王晕赏识,名冠大江南北。他晚年深受“南宗”思想影响,更加追求笔墨情趣。由此可见,这幅《牧牛图》是画家颇具文人画韵味与意境的上乘之作。作者描绘的闲逸简远的景致,不但为我们展现出江南春光的旖旎情趣,而且也成为画家质朴心灵的写照。
作者杨晋是王翚的人室弟子,亦与王翚同乡,同为江苏常熟人。常熟西北的名山即“虞山”,王翚及其众多弟子组成“虞山画派”。虞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古往今来,到此祭祀的皇帝络绎不绝,因而富有浓郁的儒家文化色彩。王翚是“虞山画派”的开山鼻祖。他倡导创作要以复古为手段,以儒家美学为旨趣。“虞山画派”撷取古今之精髓,融南、北二宗为一体,与清朝统治者所要求的“和为贵”、“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思想相一致,因此在当时受到皇室的推崇。王原祁曾称赞杨晋:“子鹤兄工于写照,兼精花鸟,赋物象形,曲尽其妙。后游石谷之门,兼通山水;宋、元三昧,亦已登堂入室矣。”(《王原祁画跋选》)杨晋受上述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政治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家风格。
杨晋(1644-1728)字子和、子鹤,号西亭、二雪、谷林樵客、鹤道人、野鹤。其山水、人物、花鸟俱佳,尤长画牛。常随王翚出游,也常切磋画艺,或合作绘画。尝与王翚征人宫廷绘制《康熙帝南巡图》。晚年每多率笔,苍而不润,有亏神气。其传世之作有康熙十三年(1674)与王翚合写的《王时敏小像》,藏故宫博物院;康熙二十二年(1683)与王翚合作的《艳雪亭看梅图》轴,藏南京博物院;雍正二年(1724)作《柳塘春牧图》轴,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另有康熙二十年(1681)与王翚、恽寿平、王蓍、笪重光、王概合作的《岁寒图》,著录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