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叶隐子草
牧草科名 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 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 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隐子草属
牧草属拉丁名 C1eistogenes Keng
牧草属英文名 C1eistogenes
天然牧草 多叶隐子草
牧草学名 Cleistogenes polyphylla Keng
牧草英文名 Manyleaf Cleistogenes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 多叶隐子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黄土高原地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高15~40厘米,较粗壮,径约1~1.25毫米,具多节,干后叶片常自叶鞘口处脱落,上部左右弯曲,与叶鞘近于叉状分离。叶鞘多少具疣毛,层层包裹直达花序基部;叶舌截平;叶片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6.5厘米,宽2~4毫米,多直立上升,扁平或内卷,质较坚硬。圆锥花序较狭窄,基部常为叶鞘所包,长4~7厘米,宽1~3厘米;小穗长8~13毫米,含3~7小花;颖披针形或矩圆形,具1~3 (5) 脉;外稃披针形,具5脉,第一外稃先端具长0.5~1.5毫米的短芒;内稃与外稃近等长。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在内蒙古草原区,于4月下旬到5月中旬萌发,6月中旬以后拔节,7月中旬前后抽穗开花,至9月上旬果实成熟并脱落,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部分陆续枯萎,植株开始进入休眠期。多叶隐子草为疏丛型禾草。分蘖节位于表土层0~2厘米内,新分蘖芽均产生于株丛的外围,仅在株丛疏离之后才能在株丛中央分蘖,萌生新的枝条。每个分蘖节都可能产生2个鸟嘴状、乳白色的分蘖芽。根系多集中于35厘米以上的土层中;须根在l0厘米以下发达,但纤细而坚韧。在山地草原,多叶隐子草根系分布幅度可大于丛幅3倍左右。多叶隐子草为旱生一中旱生草原种,生于暖温带的山地、丘陵和砾石质草地和灌丛下,是小禾草层片的主要成分之一。例如,在大兴安岭南麓和东南麓就有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 +多叶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 +白莲蒿 (Artemisia gmelinii) 和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 +多叶隐子草群落的分布。前者群落的环境较湿润而凉爽,土壤主要为暗栗钙土,质地较轻,土层较薄;后者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前漫岗坡地,土体多砾石,侵蚀比较明显。
饲用价值 草层低矮,枝细叶狭,干燥而柔软,各种家畜四季均喜食,尤以马、羊为甚,春、秋两季放牧利用的价值最高。其直立性和冬季残留性远较糙隐子草 (C.Squarrosa)为好,为良等放牧型饲草。从化学成分来看,孕穗至开花期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糙隐子草,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高于糙隐子草。其营养比为1∶13.6~19.8。因此,多叶隐子草属于碳氢一碳型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