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鸟尊

一.介绍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可惜鸟尊现世时,象鼻残缺,专家依据象首曲线分析,象鼻似该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为了尊重历史,修复的象鼻上并没有设计纹饰。
在此器中,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彝”即为其一。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鸟尊确为宗庙礼器。
二.历史价值
公元前11世纪,来自西方的周民族取代了中原的商王朝,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周初分封功臣、王族藩领各地,在灭商战役中崭露头角的武王之子、成王之弟—— 唐叔,作为肱股重臣被周王室分封到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山西南部,也即古唐之地。在平定了唐地殷遗民的叛乱之后,唐叔加强与周王室的联系,对唐地进行了开辟性的治理,到了唐叔之子燮父即位之后,更是改国号“唐”为“晋”,从而开始了晋国将近600年的煌煌伟业。晋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内和邦国,外攘异族,贯彻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统治方针,将晋国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交界处发现了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的天马—— 曲村遗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在遗址中发现了举世震惊的“晋侯墓地”,并出土了一大批铸有晋侯名号的青铜器,考古学家从而排列出了从改“唐”为“晋”的燮父起,到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的清晰世序,这不仅澄清了晋国始封地的问题,而且也弥补了晋国早期编年和史实的阙疑和空白,因此晋侯墓地考古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三.历史来源
要想知道晋侯鸟尊的历史来源,就必须知道一件历史佳话“桐叶封弟”.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然而,宏图大略的周武王完成统一大业后,诸多政治理想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就带着对江山社稷无限的眷恋,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年幼的成王登基不久,刚刚建立的王朝就经历了一场反周的叛乱。山西省南部地区,有一个古老的唐国,也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了下去。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周成王把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
后世将这段历史衍化成“桐叶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故事的大意是成王年幼,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之后,周成王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因为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
此后,经过历代晋侯的励精图治,晋国从一个“汾河之东,方百里”的小国,相继兼并了周围的霍、虞、耿、魏、荀、虢、杨、贾等十几个诸侯小国,成为了雄踞黄河中游,地跨山西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及秦、晋、豫三角地带的中原大国。
四.出土之谜
晋侯鸟尊的出土之地乃晋侯墓地.
北赵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天马遗址中部,在北赵村南。自199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在每组墓的近旁,有数目不等的陪葬墓和祭祀坑,每组晋侯和夫人墓的周围都有数座陪葬墓和一座车马坑。
晋侯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有的青铜器上刻、铸有铭文,这些宝贵资料及墓葬形制、墓地布局等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研究者有可能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墓位安排、墓主人与《史记·晋世家》的对应关系、器用制度、棺椁制度、车马殉葬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
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有大量铭文,出现的晋侯名字有5个,其中,8号墓有晋侯苏,《史记·晋世家》:“十八年,侯卒,子献侯籍立。”索引云:《系本》及谯周皆作“稣”。二者吻合。以此为基点,结合对其他铜器铭文的研究以及对墓葬形制、青铜器、陶器的形式观察,专家们大致推定9组墓葬是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九代晋侯及夫人墓葬: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