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坚
1: 胡 坚,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200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2: 胡坚,曾用笔名文嚎、刺小刀。1983年11月生于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毕业于武汉市十四中学高中。自幼爱好阅读写作,曾获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一等奖1次,三等奖3次。2002年1月,《萌芽》杂志头条发表其署名“刺小刀”的小说作品《宠儿》。2月,新浪网为其开设署名“文嚎”的作家专栏,这也是新浪网首次为一个在读高中生开设作家专栏。3月,知名学术刊物《东方》发表其一篇论述教育问题的小文章《转型代价、人口危机和教育问题》,《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著名报刊也发表其过文章。4月,在文化界纪念王小波的活动中,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之一的胡坚颇为活跃,写了不少论及王小波的文章发表。5月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举推出小说集《愤青时代》,并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展示自己足以骄人的文学才华从而获得一个北大的特招名额。
小说《愤青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乱世岳飞》、《RPG杨家将》、《宠儿》3个中篇组成,被称为“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无厘头大话+王小波关怀的味道......”。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特立独行的个性、老辣幽默的文字一扫少年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被评论界称之为“少年王小波”。有文论《镜向逃逸(王小波批判)》、《一个王小波倒下去千万个王小波站起来》、《聪明的史笔》等。
从“胡坚事件”,到“胡坚现象”
2002年的盛夏,最热的莫过于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愤青时代》及其作者掀起的“胡坚事件”:武汉市十四中学高三(9)班学生胡坚,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公然声称出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北大的特招,一时引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5月25日下午,胡坚带着他的作品出现在北大附近的“国林风书店”的咖啡馆。一场受到众多媒体关注的“《愤青时代》作品讨论会”正在此举行。参加讨论会的嘉宾钱理群、温儒敏、曹文轩、丁东、孔庆东、马立诚、余杰、尹丽川等新老文化名人、作家比较一致地对胡坚的才华给予充分肯定,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
温儒敏:胡坚文字驾驭能力很突出,有思想,有个性,看过很多书,涉猎面很广,(他的书)北大中文系许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很难写出来。《愤青时代》反映出胡坚横溢的才华,而里面的“秋意”,又让人难以相信是一位不满18岁的学生所写。
钱理群:看完书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胡坚的表达方式让我不太习惯。第二个感觉是胡坚又比我老,我比胡坚天真,胡坚行文中对中国的历史、现实看得似乎比我还透。惊异胡坚知识面广,读了那么多书;惊异胡坚语言运用的能力,认为其语言的感觉和表达出乎意料之外;惊异胡坚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反思能力所达到的深度。
曹文轩:觉得自己的少年时期,没有一篇文章给人留下美感,灵气更是全无。当年的文字非常木讷,想象疲软不堪,而现在胡坚这样的小孩个个伶牙俐齿。认为一个时代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那个时代的质量,胡坚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马立诚:读胡坚的作品有许多解不开的谜。胡坚的这三篇小说,“叛逆”与“消解”这两个总的主题打动了我,其作品是叛逆传统,消解历史,古今中外,插科打诨,皆中肯綮;从重新解释历史,认识历史,给真理多一种解释的方式的角度上看,其作品有非常好的意义。
孔庆东:胡坚的年龄和才华让我眼前一亮,惋惜像胡坚这样的“天才”却缺乏正常进入北大的渠道。
余杰:胡坚的这本书所反映的历史观是一种向着真理前进的历史观,他与正走红的另一少年才子韩寒相比,才华远胜于韩寒,其作品为“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
而胡坚在这次讨论会上面对众多前辈长者和媒体发出呼唤:我要上北大。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胡坚能否凭一本书获得北大特招的“胡坚事件”波动全国。
6月21日,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邀请北大两位老师和各阶层十二位人士专门探讨北大能否特招胡坚的问题,并在7月3日播出。
6月23日,新浪网“文化生活”栏目推出“文化聚焦”——《北大关上门,谁为胡坚打开窗》,引起众多网民热烈讨论至今。占多数的网民支持胡坚特招进北大。
不久孔庆东和胡坚在网上回击徐晋如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反对特招胡坚的文章《当平等妨碍公正的时候》,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北大的口水战”。
徐晋如文中提到“我不知道胡坚同学怎么就有那么大的自信,天下才华高过他的中学生不知有多少,他竟然就狂悖到希望能够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首先对胡坚的文学才华产生了怀疑,继而,矛头转向孔庆东副教授,说道“孔庆东先生对于一位不曾完成素质训练的”偏才“寄寓了如此深厚的同情,究竟还有没有一点理性呢?”。全文表示了对大学考试制度的认可和对特招入学不合理性的忧虑。孔庆东在新浪文化上对徐文逐段进行回击,其中提到“按照小徐的逻辑,人的每一种主张,必定跟他的某种阴暗心理有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我不能冤枉北大当年的招生老师,我告诉阁下,我的高考成绩说出来,让你这样的‘才子’无地自容。以你的清华智商,也根本不配听我的高考成绩。”当事人胡坚则呼吁徐晋如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鞭挞:“从‘异想天开’,到‘妄人的狂悖念头’再到‘哀号’,对徐先生的修辞,我无话可说。但是回到最初始的问题上,徐先生究竟看过我的小说没有?好像是没有,因为他是在‘据说’。这是很理性的做法吗。”
7月2日《长江日报》上一篇《如何看待“胡坚现象”》的文章说得比较中肯:
第一,先看看胡坚的书,再看看胡坚的人(听听他自己对他的这个事件的说明)。第二,看看我们的教育正在做些什么,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有待于完善的。第三,结合二者,看看胡坚以及现在或将来类似胡坚这样的学生其要求是否合理。
《愤青时代》是本怎样的书,我们可以从它已经获得的评价方面来得出参考答案。
胡坚本人的态度——他所要求的权利很小,只希望在特招方面对文科公平一些,不能因为评判标准很难就放弃评判。
而我们的大学需要招收什么样的中学生,它们又应该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一个基本共识是,我们需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有用不仅仅在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也应该在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需要造火箭的,也需要写《阿Q正传》的。
最后我们才能论证出胡坚是否应该上北大。
如果论证的结论是胡坚可以上北大,那么那些妨碍胡坚上北大的招生制度就应该尽快加以完善,这样才能体现出实现平等目标的教育公正来。
当然,如果论证出胡坚不能上北大,那么胡坚以及现在还有将来像胡坚这样的中学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参加高考,为教育的公正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7月9日,胡坚高考一结束,就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读书时间”栏目的邀请赴北京录制节目。随着胡坚高考成绩的即将揭晓,文学才华出色的胡坚读书命运如何还将继续受到关注。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总有一些问题会得到清晰,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也许会使“胡坚事件”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2007年5月15日,胡坚到天津参加了南开大学举办的80后新生代作家峰会。在伯苓楼报告厅明亮的灯光下,胡坚看上去比其他人更成熟,更像知识分子。他语速很快,智慧和一点点狡黠就在不经意间流露。
但是,对于记者的初次印象,胡坚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不能把握,特别是把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知识分子气质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体现出来。我以为我的言谈方式,并没有刻意地对任何定义下的知识分子立场表示抵触,正如同时没有对它表示亲近一样。当然,我说的话都不是瞎说的,听不懂的我也没办法。”
“为上北大写书”——
胡坚与大学的故事开始于高二那年暑假的北大之行。校园一面斑驳的墙壁上,“爱国、民主、自由”的字样依稀可见,胡坚禁不住心情激荡,认定了这里才是自己要来的地方。回武汉后,他开始拼命学习,但是,在高考竞争极激烈的湖北,要想考上北大对他来讲几无可能。
2002年2月,胡坚到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他在初赛的稿件里夹了一张纸条,表达了自己想进北大的决心:“若本次大赛获奖者北京大学不予特招,则作者自动放弃复赛资格”。胡坚希望北大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说:“如果有人质疑我进北大的资格,那么请他们看了我的小说再说话。”他在给余杰的信中写道:“我不愿意去北大之外的任何一所学校。跟那些看中北大牌子的人不同,我仰慕的是它的精神——我想我是理解了北大的精神。”
其实,胡坚只希望在特招方面对文科生公平一些。“理科生就有特招,搞体育的也有,但文科生就没有。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我的事情其实不是胡坚一个人的事件,它可以看做是一个群体的事件,也就是多元化考试和招生的事情。”但是北大一直没有特招文科偏才生的政策,所以胡坚的北大梦只能暂时搁浅。高考过后,胡坚被武汉大学录取。
“我的大学真是注水得厉害”——
三年时间,胡坚已经从一个消瘦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身体的成长之外,胡坚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挺平庸的,“每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觉得不好意思。3年了,我的感觉就是,本科要是7年多好,把那群研究生都突突了给腾地方,本校上来的就算了,背叛母校考研的人能指望他给你带来什么?学校脑子进水了,‘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谪远自安命,三年已忘归。”他引用唐代诗人的这首诗表达自己目前的心境。他认为在中国,读书被赋予了过多其他层面的意义,“读书和工资前途联系紧密相关,如果我申请去支援西部,保证没那么多人废话。”
有人撰文写胡坚在大学时代终日无所事事,茫然无措,胡坚对此并不认同。”我生活得快乐而自由,看书遛弯儿聊天吃饭,忙碌得像小蜜蜂,要不也不会不及格了。”
对于大学,胡坚依旧表现出愤青本色:“读大学真他妈注水得厉害,新生入校一年习惯,狗日的实习又是半年,狗日的找工作、或者考研又是一年。武大的研究生压缩到两年了,本科也被冗长的活动,实习,找工作至少压缩掉了一半,就这还有提前毕业的!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年代,我们忘记了有些东西是没法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大学这一过程的精髓,就在于正确地、悠闲地、充分地、浪费时间!”
“学习比体制更重要”——
尽管触动了一部分教育体制,但胡坚依旧坚持选择上大学,他说:“高考和大学,这两者从教育上来讲,是屁关系没有的,有的只是将大学置于社会政治中考量时,高考才成为其准入门槛。我没考虑要靠上大学混个文凭什么,所以,社会选拔和我没关系。我要上大学。我不要高考。在这个前提下,我有其他选择吗?我至少比大多数人更适合大学学习30倍以上。学习比体制更重要。”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个花费青春和精力的过程,而非索取什么身份和资本的过程。北大已经成为胡坚的过去时,他并不打算继续报考北大的研究生,“考个屁,研究生要考还上个屁。”
对于未来,胡坚也没有做过多打算:“目前我的状态就是随波逐流,生活正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至于未来,我倒是想留在大学里,可现在大学资源紧张,没房子没位置——我就是混进去了也得给人踹出来,何况,我很难容忍笨蛋学生——如果当老师一定要遇到的,那一定是讽刺打击挖苦,如果忍不住体罚,对我们双方都不好。”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