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璞
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辽宁普兰店人。196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以后师从吴兆颜教授从事量子力学和数学物理的研究.1992年,作为杨振宁教授 和葛墨林教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于南开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和1992年先后破格晋升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成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2003年9月起, 同时任南开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他兼任过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量子光学学报》、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物理丛书》和《CO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编委, 英国《Journal of Physics A 》, 美国《Advance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和几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作为课题负责人,他还先后承担了 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重大前沿交叉领域等重要项目。 他多次应邀讲学、担任国际会议的组委和国际顾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
从1987年起,孙昌璞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及基本问题、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理论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对量子开系统理论等量子物理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为多年后(1996年开始)量子信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以前系列的研究工作契合了量子信息的发展, 1997年后,孙昌璞在量子信息基础和物理实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他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三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科研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先后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孙昌璞至今已经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其中《Phys.Rev》系列文章近百篇(包括《 Phys.Rev.Lett.》10篇)),被引用2500余次(他引1500余次, H 因子 24。他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单篇引用超过300次(SCI 引用260余次),是国际上这方面最早的三篇开创性文章之一,在SCI单篇引用全国排名中,连续3年列全国第3,4,5位。该文200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史莱克(SLAC)高能物理资料中心统计的《引用最多的数学物理论文》(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排名第51,中国本土孙昌璞的文章是唯一的入选),并获得美国ISI《经典引文奖》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统计1981年以来的论文, 中国共有47篇文章获奖,物理学只有两篇)。1995年,美国《科学》专刊评价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他的研究工作。他17年前开始的量子绝热近似和诱导规范场的研究,由于磁约束冷原子实验的新进展,2005年后重新引起重视。在此方向上,孙昌璞等又提出了利用诱导规范场的斯特恩-盖拉赫效应分离手征分子的重要物理方案。英国《物理世界》头版报道并评论了这个工作。2008年,他有2个理论预言(量子相变系统的动力学敏感性和人工原子循环结构)得到实验的验证, 前者在2009年还启发了观察量子临界现象的新实验。他于2005年提出的纳米机械振子主动冷却的方案与德国小组20008年冷却LC介观电路的机制一致。
孙昌璞的主要学术成果包含:1. 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并给出其低能集体激发的微观解释和利用集体准自旋波激发作为量子记忆体的理论方案;首次得到 SU(n)量子代数的玻色子表示和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的量子群构造。2、提出了量子绝热近似高阶修正方法和推广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发现了诱导规范场的可观测效应。基于量子比特绝热操纵,研究了固态量子比特的相干集成、纳米机械冷却和约瑟芬森结量子计算的问题,指出了可变耦合自旋链单粒子谱具有可公度性,从而可实现完美的量子态传输。 3. 建立了量子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和自洽的量子测量理论,通过精确可解的量子耗散模型,揭示了不可逆过程导致的波包定域化的现象;发现了处于临界点的自旋链具有量子混沌特性活动力学敏感性,与之耦合的外部系统会发生退相干增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