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积作用
概述
蓄积作用是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这种累加最终造成组织或器官的损害。蓄积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染毒量(接触量)、染毒(接触染毒)频数及机体的排除能力等因素。蓄积作用与每天剂量的关系,有四种类型:①蓄积作用随每天剂量的减少而降低,如高毒的有机磷杀虫剂。②蓄积作用与每日剂量无关,如四甲级秋兰姆化二硫。这类物质较为危险,即使小剂量也能引起慢性中毒。③蓄积作用随每日剂量的减少而增加,如DDT。④蓄积作用最初随每日剂量减少而增加,然后又降低。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也是危险的,如合成的二稀类(艾氏剂、狄氏剂)。
研究方法
蓄积系数法
此种方法的原理是在一定期限之内以低于致死剂量(小于LD50剂量),每日给予实验动物,直至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或死亡)为止,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总累积剂量,求出此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化合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此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值)。在卫生毒理学实际工作中,蓄积作用试验多用小鼠或大鼠为实验动物,一般以死亡为指标。
虽然蓄积系数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但是某些外来化合物的慢性中毒效应,无法用K值表示。例如多数有机磷化合物是属于轻度蓄积(K>5),但当小剂量反复与机体接触后,红细胞与脑组织的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持续降低,而且伴有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候。
生物半减期法
生物半减期法是用毒物动力学原理阐明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特征。
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蓄积的速度和量与单位时间内吸收该化合物的速度和量以及清除速度和量有关。任何化合物如果以相等的时间间距恒速地吸收入血液,则化合物一定剂量范围内在机体中的蓄积量不是直线地无限增加,而是有一定的极限。这是因为受试化合物在吸收进入机体的同时存在着该化合物在体内代谢转化与清除的过程。当受试化合物的吸收过程与代谢转化、清除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化合物的蓄积量就基本上不再增加。T1/2较短的化合物达到蓄积极限所需的时间也短,但是一旦机体停止接触该化合物,也易于很快从机体内清除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