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洛社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无锡洛社镇

洛社镇概况洛社镇位于无锡市西北侧,2004年2月,由原洛镇、杨市镇、石塘湾镇三镇合并而成,是惠山区“一区四组团”中最大的一个组团,是无锡市主城区西侧的卫星城。全镇总面积93.45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1.5万),设有3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洛社镇东接无锡,西临常州,南依太湖,北近长江。京杭运河,312国道,京沪(高速)、沪宁、新长三条铁路,沪宁、锡澄、锡宜三条高速公路或穿境而过,或毗邻相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距无锡市区约12公里。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55亿元,增幅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8亿元,增幅22.4%,其中服务业投入23.57亿元,增幅56.8%;工业总产值254.1亿元,增幅9.6%;工业销售收入259.79亿元,增幅12.7%;工业纳税销售收入254.91亿元,增幅8.7%;服务业纳税销售收入60.03亿元,增幅22.4%;财政收入12.93亿元,增幅25.2%,一般预算收入5.41亿元,增幅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5亿元,增幅16.2%;到位注册外资9940万美元,增幅105.9%;自营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增幅57.6%。

洛社镇是具有1600余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镇,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池边涤砚”和“亭上观鹅”,千百年来成为墨林佳话。洛社镇拥有4所中学、3所成教中心和3所中心小学,各类学校均为省级重点或示范学校,100%的学龄青少年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2004年完成了洛社中心小学新教学楼建设和洛社实验幼儿园整修工程,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洛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遍布海内外。有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和载波电话通信作出重大贡献的电信专家陶凤山,有早期专营精良产品“大无畏”牌电池电筒,后旅港发展其它工业的爱国实业家丁熊照,有恪守民族气节,多次慷慨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旅日华侨李景良,有捐资重建洛社石拱桥(即今洛社大桥前身)的李金镛,有爱国爱乡创办匡村中学(即今省锡中前身)的匡仲谋,著名评弹演员吴子安等等。镇内各类文化设施齐全,现有图书馆、影剧院、书场各3个。洛社图书馆是国家级图书馆,三镇合并后图书馆藏书达19万册,图书流通达69700册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硕果累累。风羽舞龙参加中国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国安杯全国舞龙大赛获得银奖,并选中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澳门回归这一历史盛事;农民摄影家马玉焕的小品摄影,享誉全国。

荣誉称号1986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小城镇; 1990年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

1987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镇称号; 1991年获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称号;

1988年获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镇称号; 1992年在全国百强乡镇排行中名列第10位;

1989年获国家建设部“全国文明集镇”称号; 1993年获国家体委“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

1994年获无锡市工业明星镇称号;

1995年再次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荣获“中国出口创汇先进镇”、“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锡西小区”、“首届中国投资环境500强”、“全国乡镇综合经济实力500强第11位”称号;

1996年和1997年洛社镇党委分别获江苏省、无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996年获江苏省电话小康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镇、无锡市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双拥模范镇等称号。

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获“锡山之星”称号,连续三年综合实力名列锡山市第一名。

1994年至1998年连续五年获无锡市工业明星镇、锡山市工业生产先进镇、农业生产先进镇、第三产业先进镇、科技教育先进镇、引进人才先进镇称号,1998年并获得锡山市“为国家贡献先进镇”、“优化金融环境先进镇”、“发展私营经济先进镇”、“环保工作先进镇”、“计划生育先进镇”等称号。

1999年第四次荣获“锡山之星”称号,并获得锡山市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家贡献、工业销售、工业投入、第三产业、发展私营经济、环保工作、科教兴市、村镇建设等9项先进镇称号。被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于“全国先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自1990年以来,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乔石、刘华清、荣毅仁、费孝通、王光英、彭冲、雷洁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镇视察工作。

2001年洛社镇在惠山区8个集体荣誉称号项目中全部获奖,分别是:经济发展先进镇、为国家贡献先进镇、工业投稿先进镇、利用外资先进镇、发展农业生产先进镇、第三产业发展先进镇、计划生育先进镇和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2004年度江苏省人居环境奖。

2004年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评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无锡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洛社镇人民政府被评为经济发展先进镇、财政全口径收入先进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进镇、开放型经济先进镇、后劲投入先进镇、服务业发展先进镇、2004年度“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计划生育先进镇、劳动保障先进单位、平安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无锡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先进镇、无锡市2006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文明镇。

2007年获得:2007年度无锡城乡规划工作先进集体、无锡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2007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科普文明示范镇、2007年度“法制无锡合格镇(街道)”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强镇、江苏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2008年度无锡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8年度社会治安安全镇(无锡市)、无锡市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绿色家园示范镇(无锡市)、国土绿化模范镇(无锡市)、无锡市红十字会示范镇

洛社镇历史宋咸淳四年(1268)重修淳祐年间(1241——1252)《毗陵志》我:“洛社市在无锡县北招义乡。”“洛社设犒赏库,隶激赏所。”据此,洛于南宋已设集市,并有其地名。当时,五牧亦属招义乡。

元代沿袭旧制,无锡全境22乡。洛社市仍属招义乡。当时,直湖、五牧、梅巷居招义乡,志公桥、吴村、彭村、曹村、杨村、下祁(即今华折)属青城乡。

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起,洛社称镇(街镇)。万历年间(1573——1619)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无锡全县裁并22多为13区。洛社镇属万安区。直湖、五牧镇(街镇)属万安区,志公桥、吴村、彭村、曹村、杨村、下祁属青城区。

光绪三十四年,无锡全境(无锡、金匮两县)划为17市乡。洛社镇属万安市。当时,张镇桥镇(街镇)属万安市,南双庙镇(街镇)属青城市。

辛亥革命后,仍沿袭旧制。

民国18年(1929)至23年(1934),无锡全县17市乡改为17区(以序数为区名)。洛社正式为建制镇,属第十六区(原万安市),并为区公所所在地。当时,张镇桥镇、洛北乡、马盘乡、高明乡、马塔乡一部分属第十六区,南双庙镇、桥西乡、桥东乡、下场头乡、花渡里乡属第十五区(原青城市)。

1934年至1937年,无锡全县由17区合并为10区,乡镇同时划并。洛社镇属第十区,为区署所在地。高明乡、海马乡一部分属第十区,南双庙镇届第九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无锡沦陷期间,在日伪统治下,区域划分曾两度更改,1938年1月至1941年1月,恢复1934年前的17区旧制,1941年2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止,又恢复抗日战争前(1934年——1937年)的10区旧制,

1945年11月至1947年12月,无锡全县仍沿袭抗日战争前(1937年)10区区域旧制,各区序数区名改为所在地名称,少数乡镇略有变动。洛社镇属洛社区,为区署所在地。当时,新建乡、菜丰乡、帝让乡、重仁乡、高明乡、海马乡一部分屏洛社区,南双庙镇属前洲区。

1948年1月至1949年4月,无锡全县裁区设署,合并乡镇,共划分为5个区署、6个指导区及1个自治实验乡(玉祁)。洛社镇(原洛社镇、旺和乡、新建乡)属第四指导区。张镇镇(原重仁乡、菜丰乡、帝让乡)、万北乡一部分属第四指导区,双庙镇(原甫双庙镇;高明乡)属新渎区署。

1949年4月,刚解放,洛社镇属前洲区。万北乡一部分属前洲区,双庙镇、张镇镇属新读区。5月,洛社镇被定为县直属镇。7月,格社镇又改属前洲区。双庙镇、张镇镇亦改属前洲区。

1950年6月,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全县区乡作较大调整。建立洛社区,洛社镇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高明乡、双庙镇、张镇镇、万北乡一部分亦属洛社区。10月,为适应土地改革的开展,全县对部分乡镇又进一步划小。洛社镇改为洛社乡,为洛社区的14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张镇乡、双庙乡、高明乡、旺巷乡、正明乡、洛北乡、万北乡一部分均属洛社区。

1952年10月,洛社乡又定为县直属镇。

1954年8月,洛社镇仍改为洛社乡,为洛社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6年3月,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改建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进行合并区乡的调整工作。洛社乡成为洛社区的10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双庙乡、张镇乡属洛社区。

1957年9月,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区乡又进行一次调整。洛社乡成为洛社区的5个乡之一,仍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万北乡一部分属洛社区。

1958年4月,撤区并乡。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建立洛社人民公社,辖有20个生产大队和洛社镇。

1964年10月,洛社镇从洛社公社划出,改为县直属镇,与洛社人民公社成为并列的两个基层行政建置。镇人民委员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同设在市镇。

1983年4月,全县进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恢复乡的名称。洛社人民公社改称洛社乡,辖20个行政村和1个红湖大队。洛社镇为县直属镇的建制不变,辖1个市镇居民委员会、1个洛社行政村。

1985年1月,洛社乡、镇合并,建成了镇管村的县直属镇。 洛社人杰地灵。现择本世纪名人作简略介绍。 1989年编纂的《洛社镇志》列编洛社籍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计19人,具有高中级以上职称的63人应该说当时疏漏在所难免,而至今应列编的更不计其数。所有这些,都有代续编镇志时补阙。

洛社镇名人

陶凤山,(1900——1950)字鸣岐,洛社下塘人,杰出的科技工作者。1918年考进北京邮电专科学校,毕业后派赴美国实习。20年代初,在青岛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通信作出了贡献。后在南京学习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开始有了载波电话。抗战前后任交通部邮电司司长。1949年,他参加日内瓦国际邮电通信会议后,迫切希望能回大陆。但因病在香港滞留,后因医治无效在香港病逝。

黄云泉,(1893——1952)绰号“油老鼠”,洛社张镇桥人。著名锡剧滑稽演员。他一出场,脸上肌肉、眉目都能跳动,不开口就引得满堂喝彩,在无锡、上海享有盛誉,有时一天唱3个场子。他乐于培养后辈。无锡市锡剧团王彬彬、苏州市锡剧团张雅乐都是他的再传弟子。

许卫道,(1896-1965)字祚成,洛社浒泗桥人,著名中医。幼承家学,(父许翔宵为锡邑一代名医)20岁起就在洛社上塘设诊所单独行医,擅活内、妇科杂病,辩证施治,有“锡西调理手”之称誉。他体惜病家,用药灵验,为贫苦人治病不计报酬,深受群众爱戴。解放后曾任无锡县第1届至第5届人民代表,无锡县政协委员。

丁熊照,(1903——1976)字耀周,洛社华圻村人,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出身清寒,少年时去上海谋生。1925年,他自己办厂生产大无畏牌电池和电筒,成为全国名牌产品,畅销市场。后生产保久牌电珠,出口东南亚地区及英国。1948年赴香港办塑料玩具厂等10余家企业,英国女皇特颁给OBE勋衔。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兴建华圻小学。其字女继承父志,为家乡修路建桥,修缮校舍。

叶寒青,(1922——1996)曾用名罗谊、章雨石,洛社镇华圻村人,我军高级新闻干部。1941年起在新四军、华东野战军部队任职。1949年6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审科副科长,文教科副科长。1951年在华东军区《人民前线》报任编辑组长、总编室副主任。1955年5月起任总政治部《解放军报》副主编、主编、总编室主任、副社长。

薛永辉,(1911——1997)原名张其楠,曾用名张伟,洛社新开河村人,我党优秀干部。1938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9月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四支队教导员,1944年任地下党太湖县委书记,1946年任太湖游击队司令员。建国初期,薛永辉人无锡县县长。1953年起任上海自行车厂党委书记、上海吴泾化工厂厂长等职。他的一身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平,(1912——)洛社浜口(雅西村)人。我党资深外贸干部,高级经济师。1940年起先后在上海广大华行(共产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机构)重庆、成都、兰州、广州、台湾等分行任经理、董事长等要职。1949年至1960年先后在香港任华润公司总经理、港澳工委常委、贸易党委书记等职,1956年后多次出国考察,进行贸易谈判。1961年至1983年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

卜明,(1916——1998)原名濮柏亭,曾用名陆兆书,洛社下塘人,金融专家。1949年5月至1965年1月,在浙江金华任党政军要职。1965年1月到1975年1月任中央外经委计划六局局长。1975年7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行长、董事长,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兼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马玉焕,(1935——2000)洛社双庙人。著名摄影艺术家。他一生酷爱摄影,21岁时就发表作品,曾在《大众摄影》、苏联《少年真理报》获奖。1985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工厂内外,家前屋后拍摄小品,一小见大,执着追求,受到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高度评价,作品先后在锡沪杭宁苏等城市展出,部分被送往外国展出,中央电视台曾作专题介绍,再小品摄影界赢得南邓(香港邓君瑜)北马(无锡马玉焕)的赞誉。1995年入编《中国摄影家全集》。以后又专攻风光、雾景、白鹭等专题拍摄,著有《小品.风光.雾——摄影作品及论文》一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严文祥(1915年----2005年)洛社镇红明村严家宕。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历任山西决死十总队工作员、指导员、教导员,新军教导大队干事、指导员,抗大总校五队指导员。东北军大合江分校宣传科长、总校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中南军大湖南分校总队政委,第四高级步校上干大队政委,解放军俄文专科学校副政委、政委。1958年4月调国防部五院,先后任三室政委、空气动力研究所政委,同年11月增补为五院党委委员。1959年10月兼任云岗“五O七”工区党组书记,负责云岗地区所属单位的规划建设。1961年10月任国防部五院三分院副政委,1965年6月任七机部三院(后为航天部三院)党委副书记,1980年4月兼任纪委书记,直至1982年12月离职休养(其间根据中央军委领导指示,曾于1967年9月赴四川绵阳主持筹建解放军第十七研究院)。1955年荣获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同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