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安.弗洛伊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吕西安.弗洛伊德

他的作品是伦敦佳士德与苏富比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家的最高价,在2002年已经于泰德现代画廊举办了大型回顾展,他已经被公认是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卢西安·佛洛伊德于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与家人移民英国,从此落地生根成为英国公民。但是从他的名字与血缘人们总是会将他与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联想在一起,他的确就是佛洛伊德的孙子。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年生于维也那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于15岁时进人了工艺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1933年他们全家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宽泛,并计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精致人微但却开始具有某种后来的敏感,如他一此静物植物结合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少女与绿叶》(1948)、《女孩和白色的狗》(1951)、《弗兰西斯?培根)(1952)、《巴廷顿画室》(1951)。在这些作品的严谨精致中,可以看出画家受到安格尔、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等人的影响。

从40年代到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领域的纵深开掘。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这也使他成为一个定型的画家.而他也就在室内从亲近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绘画性。如《画家的母亲》(1972)、《诺斯》(1978)、《夜之画像》(1985)、《自画像》(1985)。他的画而结构紧缩而有力,其所描绘的胴体通常是绷紧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鄙的状态。在这点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种表现性的效果。他个喜欢人们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卜,他说:“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

他的绘画风格在60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他说:“如同我的记忆,我总是试图做相同的事。”然而正是这种反复的强悍的风格却使他赢得了极大的赞誉。在90年代的中国,弗洛伊德的风格对“新生代”潮流的兴起只有强烈的感召力。中国的艺术家们正是在表达人对现实的“异样”感觉上,寻找到“弗洛伊德式切人”,这当然为弗洛伊德所始料未及,但这也正显示了他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

弗洛伊德家族中的另一个天才人物,那就是吕西安·弗洛伊德。1940年,

他早期作品中的一张自画像刊载在英国享有盛名的杂志《地平线》时只有17岁。如今,

他是英国最受尊敬的画圣。就像他的祖父探索情感那样,他以其敏锐的目光、真实而具创新的笔触去画人体。他特别爱画亲人。1961年,他以怀上其女贝拉的女友做模特儿画像,《 怀孕的女孩》就是其杰作之一。后来,他们又有了另一个女儿埃丝特。贝拉经常为其父做模特儿,今天,她也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她在1990年创立自己的品牌前,曾为众多的著名品牌工作,父亲给她的礼物就是为其绘制了品牌式样。她承认自己从未真正读过曾祖父的书,但她还是想给他人这样的建议:当你注重自己的外表时,你的内心也会感觉良好。谈到父亲,她承认,为其当模特儿就是观察他的最好方式 。据说,这位伟大画家是个不知悔改的唐璜式人物。

他就是她——画家笔下的父亲母亲

--------------------------------------------------------------------------------

1970年,吕西安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曾试图自杀。为了帮助母亲能够从丈夫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吕西安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用车接母亲去吃早餐,然后再将她接到他的工作室为她画像,每天4个小时,从不间断。

伦勃朗曾经画下了他母亲的尊严和虔敬,而吕西安则画下了他母亲的如孩子一般的无助,生活的磨难所带来的心灵的破碎和绝望,以及风烛残年在憔悴的面容上的呈现,死亡在远处悄立所投下的暗影。尽管吕西安的母亲穿着完好,但实际上她却几乎像是毫无防护地裸露在世界面前一样。

在这漫长的1800多个日子里,吕西安常常在画架前,沉思着停下手中的画笔,向母亲默默凝望,他时常会有些恍惚,仿佛走入了母亲的世界,而往昔的岁月一点点地从心头漫过,像是一首陈旧的歌谣或者褪色的电影,在记忆中飘摇。

吕西安的家庭是富足而安详的,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父亲恩斯特是一个建筑师,母亲露西在这样的家庭里不用做任何家务,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吕西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纳粹的反犹浪潮,这样一个犹太家庭本来可以在柏林幸福地生活下去。1933年,吕西安的父母不得不离开德国,全家移民到英国伦敦去。

伦敦的新生活使吕西安兴奋,和许多在艺术上有天赋的孩子一样,他的好动和调皮使父母头痛,但他在绘画上展露的才华也给了家人以莫大的慰藉和希望。祖父支持他作画,父亲看了他雕刻的一匹马后,答应送他到工艺美术学院去读书,母亲在历经这场颠沛流离后,对家庭的依恋更加深刻,她鼓励吕西安在绘画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每天与母亲面对厮守的日子,观察着母亲的一言一行,捕捉她瞬间的表情,揣摩她内心的变化,吕西安对这个生养他的妇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母亲是平静的,像一滴水。有些人的沉静里蕴含着深厚的激情,而母亲的静默里则有着巨大的悲怆和绝望。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时,吕西安看到了年少时的母亲初为人妇的羞涩喜悦;与丈夫孩子欢聚时的幸福;被迫流亡英国时的惊惶恐惧;老之将至时的落寞孤单;晚年丧偶时的痛不欲生……一些片段,一点泪光,一声叹息,一种人生;一个母亲的一生,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吕西安实实在在地走入了这个妇人的世界,随着她的目光穿越数十年的光阴,他不再是儿子,而她也不是母亲,他就是她。

拍卖与收藏界的又一大心头所好——吕西安·弗洛伊德,由于威廉·费维尔坚持不懈的推广和阐释,这位著名心理学家的孙子近年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他的关注可以说是从各个领域展开的,他的性格孤僻可以从遗传学上去看,也可能是因为纳粹统治时期全家逃亡英国的颠沛所知;其言行的乖张跟作品的震慑力不相上下,正如他如凡人一般有妻有子有女,但却自称是个“同时代对子女最不闻不问的父亲”,他把时间和热情全数留给了艺术和自己的内心。他用三十年养成了不易相处的脾气,又花近七十年建构了不骄不躁的风格,最后他的愿望只有——“我想画下自己走向死亡”。随着吕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日渐受到瞩目,纷至沓来的收藏家和拍卖行很少有真的知音,他们要的就是尽快拥有他日渐升值的作品,而知音可能只有当年的弗兰西斯·培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