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王奇生

王奇生,湖南湘乡人,1963年11月6日生,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1988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任职,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兼副所长。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后留近代史所工作,晋升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有:

1、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独著

2、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独著

3、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独著

4、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合著,副主编

《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书副题是“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其命题包括:

命题之一:“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国共两党原来都是师法的苏共模式,但前者师承组织形式,排斥意识形态,结果只学到半套功夫,是“弱势独裁政党”,所以与全盘俄化的中共对局,自然败北。

命题之二:党政双重衙门的成本。由帝治到党治、由王朝体制向党国体制的嬗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党政两套体制双轨并行,其结果意味着组织成本扩大一倍,机构高度膨胀,掣肘急剧增加,加之基层的党部运作呈虚拟状态,党政互不统属,最终削弱了党治的基础。

命题之三:国民党究竟代表谁?二十年代,国民党改组派头目陈公博挑起一场激烈争论,焦点是国民党代表谁的利益?一派主张代表一切被压迫的“革命民众”,一派则认为代表全民,后者代表了党内主流意见。然而这种全民利益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政党都不可能真正代表超阶级的全民利益,其结果是两不讨好。

王奇生的《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的第七卷,在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对一些长久以来认为是“已成定论”甚至被认为是“常识性”的问题,加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有独到创见的研究性专著。

书中指出:1924-1927年间的国共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4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争,两党一直或明或暗有所斗争,直至最终武力相向。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1920年代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和社会基础,其实并无太大差异。两党党员大致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其主体均是五四知识青年。书中还指出: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者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