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演村

高演村高演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18公里,属梧桐乡。辖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08户,784人,其中畲族78人。耕地面积749亩,林地面积17438亩。1970年开始,大片种植厚朴、杜仲、茯苓等药材,是省、县药材基地,人工厚朴基地规模为全国之最。
高演村为村民委员会驻地。相传,古代该村建有高大的戏台,经常演戏,故名。该村村容优美,屋舍俨然,颇有高山桃花园之胜。

村尾建三座木拱廊桥。
1、回龙楼桥,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桥长21米,宽6米。
2、环胜楼桥,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桥长35米,宽5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清风楼桥,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桥长21米,宽6米。
古人曾经留下诗文二首:
其一《高演题记》
先祖杭州来,十人九贡生;仁山育贵子,险瀑孕奇才。

其二:《无情竹》
此根无情竹, 打你书不熟;若为儿心痛,莫送此来读。
行政村简介高演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南部,离县城35.8公里,四周环山。辖高演、坑底洋、蟮堂圩、下庄、马里坪、吴太山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高演。海拔760米。1928年属高演乡,1956年3月属何庄乡,1961年属梧桐乡。1992年,有村民219户,910人。其中畲族75人,占总人口的8.24%。
明代建村 药材致富
明永乐二十年(1422),任姓始祖从鹤溪移居至此。为高演建村之始。到民国期间,先后有陈、徐、马、吴、何、朱、严、翁、商8姓和畲族蓝姓人氏迁入。现村民中,任姓177户,占总人口的81%。有耕地749亩,山林19935亩。村区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光绪三年(1877)十月重修的环胜桥;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清风桥和建于嘉庆十八年(1813)的迥龙桥。村口有柳杉、松树等参天古木,村容幽美,颇有高山桃源之胜。
高演村山多田少,全村人均耕地0.8亩,山林18亩。村区土壤以砂质壤土和黄土为主,偏酸性,适宜于栽种厚朴、杜仲

等中药材。1970年,村党支部根据县农业部门对村区土壤调查的结果,作出上山整地建造厚朴基地的决定。在医药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率领下上山整地,在海拔1040米的高山上投资万元,建造基地用房280平方米。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经营方式,引进时间短、收效快的茯苓、银花、白术等药材。经过几年努力,培育厚朴苗160万株,营建厚朴、杜仲药材基地8500亩,生产规模为全省同品种之首,名列全国前茅。杉木基地2000亩,茶叶162亩,板栗、蚕桑基地338亩。其中:村级集体林木、药材7245亩,占村林地总面积的41.54%。1970~1981年,整地造林,经营管理总投工11.36万个,每年平均投入劳力1.03万个,每个村民每年投工51.6个,1982~1992年抽调药材林管理人员,最多时11人,最少4人,投入资金1.15万元,投入劳力2.5万个。厚朴于1991年开始间伐,1992年,厚朴药材收入6.3万元,单项人均69.2元;茯苓10万元,单项人均100元以上。全年总收入65.57万元,人均收入722元,比1982年提高6倍。人均口粮从2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
省级先进 畲乡标兵

药材基地建设,增加了村民集体积累。村先后用于电、自来水、兴建校舍、大会堂、广播、电话、简易公路等公共福利事业资金达16.52万元,劳力投放2.95万个。1979~1992年新建房屋40幢,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1985~1992年计划生育做到"无超生",达到达标要求。
高演村1979~1992年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先进单位、科技示范村、先进党支部、党建示范村。1985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集体。1991年6月,高演村党支部被中共浙江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原村党支部书记任传浩从1954年当选村干部以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曾当选为云和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任世根长年累月,20年守在药材场上,以场为家,坚持原则做好药材林场经营管理工作,1991年4月被评为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建设十大标兵"之一。
现任村书记任振芝 ,村委会任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