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本句的意思有两种说法:
1.温习旧的知识,再学习新的知识
2.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们更偏向于第二种,但中学教材中或不作注释以防争议,或解释成第一种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两种说法: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二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是以”就是“因此”,“凭借这个”的意思,意译为所以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被称为‘文’。”
第(五)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识”念做zhì,记住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读音仍有残留,如博闻强识,标识中的“识”都念zhì,不念shí
“厌”不是讨厌的意思,同“餍”,本义吃饱,引申出满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汉语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难”的意思,就教材解释成哪里有,说这是孔子的谦辞,其实是孔子的自负之语
“何有于我哉?”是倒装句,可以理解成“于我有何哉?”
孔子说:“默默的记住,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不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虚数,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个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个“择”字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3)敏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
(4)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
(5)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6)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相关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