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饼

平话字:diê-biāng
蛎饼,福州传统风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砺饼的制法:用黄豆三斤、大米七斤、盐二两的比例为皮,以牡蛎、瘦肉为馅精制而成.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二三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用木棍搅拌.把大锅放在中火上,下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凹铁勺里放入米浆,再放上海蛎、猪瘦肉、芹菜调成馅,再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蛎饼为何这样制作?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 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
小的时候,镇上有个卖蛎饼的老人,他是我一个同学的爷爷,整个镇上,就他那里的蛎饼最香。
每一次母亲或爷爷到镇里买东西,便会在他那里买上一串蛎饼回来,三个一毛钱,一串也才三四毛钱,但是鲜美了我们孩子一天。
这蛎饼,大多是没有加上牡蛎的,只是单纯的米和黄豆磨出来的米浆拌上一些葱花炸出来的。
家里自己也会做些,但是不经常,每年只做上一两回,是在夏收之后祭拜土地爷的时候才做的。
它的原料和前期工作和煎果差不多,都是把米和黄豆泡了,磨成浆。只是煎果是用油煎出来的,蛎饼是油炸出来的。
磨了米浆之后,放入半锅的油,把油烧热了,用小勺子舀了米浆,放入一个特制的铁勺子里,那是一个扁平的容器,把它放入油中。
锅里便吱吱的响着,然后就是香味弥漫出来。
过一阵子,米浆便成了一个双面都涨起来的球体,象橄榄球似的,从油里面慢慢的浮了出来,浮在油面上,黄灿灿的,可爱得很。
这时候,便可以把它从锅里捞出来,放在铁丝网上沥油。
可别心急,它还烫着呢!十分钟后再来品尝吧!
现在的蛎饼品种更多了,有的在米浆上面点上几颗牡蛎,有的是点上几颗花生米,有的是放上些虾米,还有的更是在米浆里加了调好的紫菜馅,他们的味道就更鲜美了!
而我,还是更怀念小的时候那小小的一串蛎饼。
文/福田农夫 引用的文章来自热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