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针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戈壁针茅

牧草科名 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 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 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针茅属

牧草属拉丁名 Stipa L.

牧草属英文名 Needlegrass,Feathergrass

天然牧草 戈壁针茅

牧草学名 Stipa gobica Roshev.

牧草英文名 Gobi Needlegrass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 戈壁针茅分布于中国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及甘肃、新疆等地;蒙古也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斜升或直立,基部膝曲,高 (10) 20~50厘米。叶鞘光滑或微粗糙;叶舌膜质,边缘有长纤毛;叶上面光滑,下面脉上被短刺毛,基生叶长20厘米,茎生叶长2~4厘米。圆锥花序下部被顶生叶鞘包裹,分枝细弱、光滑、直伸,单生或孪生;小穗绿色或灰绿色;颖狭披针形,长20~25毫米,上部及边缘宽膜质,顶端延伸成丝状长尾尖,二颖近等长,第一颖具1脉,第二颖具3脉;外稃长7.5~8.5毫米,顶端关节处光滑,基盘尖锐,长0.5~2毫米,密被柔毛;芒一回膝曲,芒柱扭转、光滑,长约1.5厘米,芒针急折弯曲近呈直角,非弧状弯曲,长4~6厘米,着生长3~5毫米的柔毛,柔毛向顶端渐短。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强旱生多年生密丛型小禾草。丛幅10厘米左右。在内蒙古高原4月上旬返青,5月下旬到6月上旬开花,6月中下旬种子成熟。旱年不抽茎结实。分布区湿润系数0.13~0.30,年降雨量低于250毫米,≥10℃的年有效积温2000~3000℃。常生于山地和石质丘陵。只能形成小面积的群落片段,常以岛状形式与其他砾石生群落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复合体。戈壁针茅在内蒙古高原区组成的主要草地类型有以下几种: (1) 戈壁针茅+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 草地:分布于山脊 (海拔1470米) 和阳坡上部。草群高10~20厘米,盖度15%~20%,其中戈壁针茅占15%,线叶菊占3%。草群产量不高,生长旺季每公顷产鲜草约990千克,禾草占80%,杂类草和小半灌木各占10%。(2) 戈壁针茅+山蒿 (Artemisia brachyloba) 草地:主要见于阴山山脉北麓石质丘陵的向阳坡地上部。受所处地带的影响,草群中含有大量的荒漠草原成分,草群高度平均10厘米,盖度15%,产草量公顷约975千克,禾草占80%~85%,小半灌木蒿类占15%~20%,杂类草的作用极微。(3) 戈壁针茅+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草地:分布的地理范围和戈壁针茅+山蒿草地相似。不同点表现在草地所处的小地形部位比较平缓,砾石性程度略低、土层稍厚。草群平均高10厘米,总盖度15%,其中禾草占8%,小半灌木占5%,杂类草占4%。地衣层片较发达。(4) 戈壁针茅+女蒿(Hippolytia trifida) 草地:这类草地和戈壁针茅+冷蒿草地经常出现在同一生态序列上,但占据着砾石性更为强烈的凸起的小地形部位,抗侵蚀耐干旱能力更强的女蒿代替了冷蒿。草群变得更低矮、稀疏,最高7厘米,平均5厘米左右,总盖度7%~8%。(5) 戈壁针茅+蓍状亚菊 (Ajania achillaeoides) 草地:见于狼山西南段,海拔1600米左右的西北麓石质山坡。基本叶层平均10厘米左右,盖度10%~12%,禾草类和小半灌木各占1/2。

饲用价值 戈壁针茅为山地草地上的优等饲用植物,各种家畜均喜食,颖果无危害,最适宜放牧山羊。戈壁针茅草地所占的面积较小,且呈分散的小片混生在其他草地中,其利用价值,往往要与其周围相邻的草地一齐考虑,才有一定实际利用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