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前身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是1978年重组建系的。实际上早在从1958年科大建校时学院的部分专业就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在空间物理、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固体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方向上,科研和教学生机勃勃、成绩斐然。培养的硕士已经超过200人,博士也已有30余人,本科生目前每年都在70人左右。在学院培养的学生中有三人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人是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有两人为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6届地球物理专业毕业生宋晓东关于地球内核比外部地球自转更快的研究被评为1996年度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多位毕业生在美国和欧洲的著名大学中获得了终生职位。

学院按地球物理学(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大气科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四个专业组织教学与科研,能够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招收博士后。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28人(在职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22人。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是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空间物理、地球化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为省级重点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运用物理学的各种原理和方法,以强有力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为工具,来研究固体地球的整体行为及其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状态和运动规律、各圈层的演化和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整体地球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为认识和预报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为资源探测、能源开发、工程建设、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空间物理:主要研究发生在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空间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动力学过程。该学科点成立于1958年,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973、863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近三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文章近百篇,其中国际刊物上40余篇。其中有三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二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主要研究方向有:(1)空间等离子体物理;(2)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物理;(3)磁层物理的研究;(4)中高层大气物理。

大气科学: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的理论和新的探测技术,研究大气运动及其变化的过程、机制与规律,探讨物质和能量在大气中迁移和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地球化学:运用现代化学理论与分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不同层圈岩石、矿物和流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应用元素和同位素示踪方法解决岩浆演化、变质作用和成矿环境等基本科学问题,认识地球及其表层板块运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探讨在自然条件下各种化学反应的机制等。

环境科学:运用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地球固体圈层、水圈和生物圈、气圈以及近地空间等各个圈层的具体环境问题进行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研究,包括环境的演化、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