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远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济远号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 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济远”舰

舰船资料:“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穹甲巡洋舰。“济远”回国时原有三根桅杆(2根木质为加装风帆而临时增设、1根铁质,长18米),并备有风帆索具,后撤除只留1根铁桅杆(这根桅杆现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正常载煤230吨,最大载煤400吨,动力为2座蒸汽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6.5节(一说是15节)。装甲甲板(穹甲)由25.4mm钢质和50.8mm铁质装甲层复合而成,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主炮露炮台装甲厚254mm,炮罩及司令塔装甲厚38.1mm,编制180-202人,管带为副将衔。

“济远”的母型,英国“赫士本”号巡洋舰

主要武器:双联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炮座为露炮台式,每门炮重13.5吨,35倍口径,现存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炮座为露炮台式,现存旅顺万忠墓纪念馆)、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2门炮现均保存在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舰载鱼雷艇2艘(疑为“中甲”、“中乙”)。被编入日本舰队后的“济远”舰(请注意舰尾的太阳旗)

军官:

首任管带方伯谦,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衔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由于在黄海大战中擅自脱离战斗,触犯《北洋海军章程》、《大清律例》、《海军惩劝章程》,被判军前正法,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顺军港被斩首。关于方之罪是否应当斩首,史学界仍有争议。

帮带大副沈寿昌,上海人,留美幼童。

驾驶二副何广成。

鱼雷大副邝炳光,广东新宁人,留美幼童。

鱼雷大副穆晋书,天津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鱼雷二副杨建洛,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驾驶二副黄祖莲,安徽怀远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枪炮二副柯建章,福建闽侯人。

总管轮梁祖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总管轮哈富门,德国人。

大管轮黄胜,机匠出身。

大管轮郑朝宗,机匠出身。

学生黄承勋,湖北京山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原“广乙”舰管带。

水兵王国成,山东文登人。

炮手汤玛斯(Thomas),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炮手华尔浦尔(Walpole),英国人,甲午战前从海关舰队借调。

济远号船身资料:

排水量(吨) 2300

船长(米) 71.93

船宽(米) 10.36

吃水(米) 5.18

马力(匹) 2800

航速(节) 16.5

火炮 210mm*1/150mm*2/76mm*4/37mm机关炮*9

鱼雷 380mm*4/2艘舰载鱼雷艇

装甲 炮塔355.6mm/甲板101.6mm

乘员(人) 202

舰史

清政府向德国Stettin的Vulcan船厂订造的巡洋舰,本来是作为“定远”级的三号舰订造的,后由于经费不足改为建造巡洋舰。1883年6月6日下水,1885年8月建成,同年10月加入北洋水师,造价620000两。

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丰岛海战中死13人伤40人,黄海海战中被击中15弹,死5人伤10人。海战后管带方伯谦由于临阵脱逃被斩,继任管带林国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军俘获。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军,舰长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斗中在旅顺港外羊头洼海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