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重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名作重读

作者:钱理群 著

ISBN:10位[7532045269] 13位[9787532045266]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定价:¥20.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名作重读”专栏上,因此以《“名作重读”与“我”》一文作为“代序”。此外,又补充了一部分作者在集中精力研究周氏兄弟与曹禺之余,陆续写的一些现代作家作品的鉴赏文章,其中涉及老舍、深从文、冰心、朱自清、张天翼、孙犁、丁西林诸名家,虽是普及性的介绍,但写作时仍是十分用心,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也就仍然有学术探讨的意味在内;普及与提高,通俗性与学术性,并无绝对对立意义上的严格界限。

编辑推荐

本书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名作重读”专栏上,因此以《“名作重读”与“我”》一文作为“代序”。此外,又补充了一部分作者在集中精力研究周氏兄弟与曹禺之余,陆续写的一些现代作家作品的鉴赏文章,其中涉及老舍、深从文、冰心、朱自清、张天翼、孙犁、丁西林诸名家,虽是普及性的介绍,但写作时仍是十分用心,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也就仍然有学术探讨的意味在内;普及与提高,通俗性与学术性,并无绝对对立意义上的严格界限。

作者简介

钱理群,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班,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

目录

“名作重读”与“我”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说不尽的阿Q

《故乡》:心灵的诗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兼谈对《一件小事》的一点看法

读一读《社戏》全文

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关键词语所揭示的自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鉴赏就是不断发现——读鲁迅《论睁了眼看》

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于随意中显出“真”——鲁迅书信赏析

“游戏国”里的看客(一)——读《示众》

“游戏国”里的看客(二)——读《药》

“掀掉这人肉的筵席”——读《灯下漫笔》及其他

《求乞者》细读

鲁迅式父爱的独白——〈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简析

鲁迅独特的都市体验——《秋夜纪游》简析

韧性战斗:鲁迅对青年的苦心告诫——《补白》简析

万不可赤膊上阵——《空谈》简析

鲁迅的悲剧观——《几乎无事的悲剧》简析

生命的大境界,文学的大世界——《天·地·人——<野草>集章》简析

部分鲁迅作品导读提示

……

后记

再版后记

书摘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一)

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偶有所作,便弥足珍贵。

但有时我们偏偏视而不见。例如,《呐喊·自序》开宗明义的这段话—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

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

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里分明说明着:构成鲁迅《呐喊》的来由的,不仅是以往的外在生活

积累、经验——在这方面,人们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且有了周作人的

《鲁迅(呐喊)里的人物》这样的详尽考证;而且还包含着鲁迅年轻时的梦—

—主观的精神发展、内心体验的历史。正是这些梦的“隐意”构成了鲁迅小

说内在的心理内容。

记得一位文学前辈曾把小说(文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另一

类是“回忆的”,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研究者就认为,“鲁迅小说创作常

常是他心理活动和自身灵魂的直接投影”,或者说“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

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参看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

》)——这些论断都可以从鲁迅这里说的写梦、回忆里找到依据。

鲁迅年轻时代做过什么样的“梦”?经历了怎样的精神的、心理的历程?

这一切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的?——要真正理解鲁迅的小说,不

能不弄清这些问题。

而《呐喊·自序》正是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

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于是,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以及一个又一个从绝望中挣扎

出来的梦。

首先是父亲的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

世态炎凉与“侮蔑”,敏感的鲁迅由此而“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

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封建大家庭子弟代代相传的读书应试的古老的梦从此

破灭,于绝望中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直到接触到

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一个美满的梦,燃起了新的希望:用

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

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科学救国的梦,几乎是中

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

但在异国所感受到的落后民族的屈辱,特别是幻灯事件,再一次将他推

入绝望的深渊,麻木地鉴赏他人(同胞)痛苦的场面给鲁迅的心灵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