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大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针炙大成

作者:明·杨继洲 原著,靳贤 补辑重编,黄龙祥 整理

ISBN:10位[7117076348] 13位[9787117076340]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定价:¥29.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由于作者是经验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家,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必读之书,在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且有图表140余幅,十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本次整理采取最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穴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针灸专业人员的必读之书,可供中医临床各科医生研读,也可供针灸爱好者学习之用。

编辑推荐

本书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由于作者是经验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家,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必读之书,在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且有图表140余幅,十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本次整理采取最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穴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针灸专业人员的必读之书,可供中医临床各科医生研读,也可供针灸爱好者学习之用。

目录

仰人周身总穴图

伏人周身总穴图

卷之一

针道源流

针灸直指《素问》

针灸方宜始论以下至刺法论俱《素问》

刺热论

刺疟论

刺咳论

刺腰痛论

奇病论

刺要论

刺齐论

刺志论

长刺节论

皮部论

经络论

骨空论

刺水热穴论

调经论

缪刺论

经刺论

巨刺论

手足阴阳流注论

卫气行论

诊要经终论

刺禁论

五夺不可泻

四季不可刺

死期不可刺

刺法论

五刺应五脏论

九刺应九变论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标本论

刺王公布衣

刺常人黑白肥瘦

刺壮士

刺婴儿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难经《难经本义》

卷之二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百症赋《聚英》

标幽赋杨氏注解

席弘赋《针灸大全》

金针赋杨氏注解

玉龙赋《聚英》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灵光赋《针灸大全》

兰江赋杨氏集

流注指微赋窦氏

卷之三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六气为病歌

百穴法歌《神应经》

十二经脉歌《聚英》

玉龙歌杨氏注解

胜玉歌杨氏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以下《乾坤生意》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四总穴歌《聚英》

肘后歌《聚英》

回阳九针歌

针内障秘歌杨氏

针内障要歌杨氏

补泻雪心歌以下俱《聚英》

行针总要歌

行针指要歌

刺法启玄歌六言

针法歌

策杨氏考卷

……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穴名索引

书摘

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

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

,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者无伤皮,

皮伤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

,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

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朐

酸,体解侪然不去矣。

刺齐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

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

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

皮中,针人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

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刺志论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

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日:如何而反?岐伯日:气虚身热,此谓反

也;谷人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

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人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

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

也。

P1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