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信任与法律

作者:张维迎著
ISBN:10位[7108018713] 13位[978710801871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9-1
定价:¥29.5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有关社会信任和法律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书初版于2003年8月,曾两次印刷,这次再版增加了《法律与社会规范》一文。作者认为,中国法学界、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过多地满足于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而忽视了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将法律和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社会的基本正义和效率的要求,否则,法律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第二版还收录了几篇其他学者对本书第一版的评论。作者认为,本书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广,一家之言难免以偏概全。而收录的四篇书评既有赞许又有批评,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全书所讨论的问题。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张维迎,1959年出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目录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导论:重建信任
法律与社会规范
法律制度信誉基础
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
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
信息化与信用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诉讼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其解释
附录:对本书第一版的四篇书评
对张维迎信任理论的几点商榷(郑也夫)
探讨法律和信任的经济学基础(姚洋)
信用和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法治化道路(韦森)
外部性、正当性、有效性(黄文艺)
书摘
政府管制与信誉
政府管制是一种制度安排。基于这种制度安排的信任和基于企业信誉的
信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替代的,也可能是互补的
。在我们国家目前市场秩序很混乱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加强
监管。但过度的监管可能对信誉带来损害。一味地依赖政府管制,忽视其对
信誉可能带来的影响,就会产生更严重的信任问题。
我们可以用两条曲线来刻画管制与信誉的关系,这是我思考了几年得出
的结论。在图1中,横坐标代表政府管制的范围和力度,越往右表示管制强
度越大;纵坐标代表企业讲信誉的程度,越往上意味着企业的信誉越高。图
中有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管制的“需求曲线”,它表示:为了维持正常的市场
交易秩序(信任),如果企业或个人不讲信誉,基于信誉的信任就不存在,市
场要运行的话,就只能依靠基于管制的信任;随着企业和个人信誉的提高,
对管制的需求就相应减少;当信誉高过一定点后,管制就不再必要,市场可
以自行正常运转。所以,这条曲线是向下倾斜。
图中的另一条曲线可以称为信誉的“供给曲线”,它反映信誉怎样随着
管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这个社会完全没有管制,没有政府的介人,违约了
,骗人了,一逃了事,企业和个人就不会讲信誉。所以,一开始,随着政府
监管的增加,企业的信誉也相应地增加。但是超过坐标中的某个点(图中的X
)后,政府再扩大管制的范围和力度,企业又开始慢慢不讲信誉了,监管越
多,企业讲信誉的积极性越小,所以这条供给曲线是先上升,后下降。为什
么?
我想有几个原因:一、政府管制越多,赋予政府机关的权力就越大,政
府的自由裁量权就越多,未来就越不确定、越不可知,企业和个人就越不考
虑未来,自然就不会讲信誉;二、在政府管制下,只有政府批准的事情才能
办,拿到批件的企业就获得了垄断权,垄断给企业带来垄断租金,企业可以
靠垄断租金生存,就不会在乎什么信誉了。一般来说,法定垄断越强的行业
信誉也越差,就是这个原因;三、腐败伴随管制而生。腐败源于管制导致的
权力的集中,政府管得越多,腐败就越容易发生。我们的政府部门暴露出这
么多腐败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监管的权力太大,管得太多,这个批,那个
批,每批一道就获得一个寻租的机会。这样,企业就不在乎老百姓,只在乎
政府,没有必要在消费者面前讲信誉,只要贿赂政府官员就可以了,因为最
重要的“客户”是政府部门。
由于这三个原因,就导致了这条供给曲线先上升,后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