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鞍山市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40°36',东经122°48',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西南北庙子一带,故称海城地震。
震源深度为16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海城、营中一带人民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南部大连,北部鞍山市区、辽阳市,西部锦州市都受到波及。有感范围,北至黑龙江海拉尔,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陕西黄土高原,东达日本,方圆2000余公里。震前由于地震台、站做出了预报,县、公社、大队积极组织群众预防,使灾情降低到最低程度。海城县震灾损失金额约4亿元,死亡1020人,伤16933人。
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辽宁省委、辽宁省革委会、鞍山市委、鞍山市革委会立即发来了慰问电和慰问,鼓励灾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困难,重建家园。2月9日,以华国锋为团长,李素文、陈绍昆、吕正操、詹海英为副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海城慰问,并拨款10265万元和大量救灾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20多个省市派出医疗队,大批人员大力支援抗震救灾。全县人民发扬泰山压顶腰不弯的精神,团结奋战,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年获得了工农业生产、重建家园双丰收。如今海城旧貌换新颜,已成为关东第一县,跨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海城地震事先有了预报和预防,这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